李青云仔细阅读着脑中的《太初纳元经》。《太初纳元经》之玄妙,在于其能引天地初开之元气入体,以无形化有形,以虚无为实有。经文中每一字皆蕴含星辰运转之理,每一句都暗合万物生灭之道。初看时不过寻常文字,细究之下却发现字里行间似有流光转动,闭目凝神,便能听见远古洪荒的混沌之气在耳边呼啸。
“此功法竟如此玄妙,我说不定能因此成功引气入体!”想到这,李青云不禁欣喜若狂,顾不得额头上的疼痛,丢下水桶便向竹林深处跑去。
片刻后,李青云盘膝坐在一块青石上,双手结印,屏息凝神,开始尝试着按照《太初纳元经》的心法口诀引导天地间的灵气进入体内。但很快,几番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
几个时辰后,李青云无力地躺在青石上:“好吧,我信了…”他己经尝试了无数次,每一次都在即将成功的边缘失败。
大约一炷香后,李青云缓缓坐起身,准备进行最后一次尝试。这一次,他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成功。丝丝缕缕的微弱气流在他的引导下,缓缓向他的丹田汇聚。他心中一喜,连忙加大引导的力度,想要将这些气流凝聚起来,冲破最后一道阻碍。
然而,就在那些气流即将凝聚成气旋的时候,却如同之前的每一次一样,猛地溃散开来。李青云猛地喷出一口浊气,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一丝痛苦和不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壁垒,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灵气真正引入体内。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失落。他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引气入体,到了自己这里却如此艰难。难道自己真的没有修炼的天赋吗?
皎洁的月光从天空中洒下,如同一层轻纱笼罩竹林。他长叹一口气,从地上缓缓站起,开始向居室的方向走去。
“这功法本就残缺,或许凭此残卷还无法助我引气入体,又或者是因为我的悟性己经差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唉,我的命怎么就那么苦啊……”李青云喃喃自语。
李青云回到居室中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皎洁的月亮陷入沉思。“气分阴阳……道归本源……意思就是说气虽分阴阳,但阳气与阴气本是混然一体的,如若我能够把阴阳二气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形成了‘本源’。”
但是据《引气诀》记载,灵气只是天地万物生长衍变时滋生的一种灵性气体,作为修炼的根基,并无阴阳之分。也许灵气本就是阴阳一体的,亦或者说这里的“气”指的根本不是灵气…
“如果不是灵气…那会是什么呢…”李青云顿时感觉《太初纳元经》非同寻常。
翌日。青风谷,谷主府。
“弟子李青云见过谷主。”李青云恭敬施礼。
“哦,原来是青云啊。你来找我所为何事?”秦文龙有些讶异地看着他。
“弟子有一事相询,这方世界内除了灵气,可还有别的可用于修炼的气体?”
“别的可用于修炼的气体…”秦文龙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有倒是有,只是我所知晓的并不多,仅知寒气与真气。寒气可淬炼根骨,稳固元神,在大陆极北之地最为浓郁。至于真气,则是用于走修真一途。真气与灵气一样,无处不在,只是不如灵气那般浓郁。传说上一纪元之人都是走修真一途的,可惜后来真气枯竭,世人不得不放弃修真,转而走修仙一途。如今仍有人尝试修真,却都以失败告终。”
“真气可有阴阳之分?”李青云顿时来了兴致。
“有,只是阴阳二气并无太大差异,混杂在灵气中。所以世人统称其为真气,而不分阴阳真气。”
“弟子谢过谷主解惑。”李青云再次恭敬施礼。
半个时辰后,李青云找到了一处僻静的山洞,盘膝而坐,再次开始尝试引气入体。经过秦谷主的指点,他现在己经猜到《太初纳元经》的由来了。这卷功法应是上一纪元的产物,用于走修真一途。虽不知修真与修仙有何不同,但他别无选择。
李青云仔细感受着周围的气流,果真发现了两种不同于灵气的气体。这应该就是阴阳二气了,他开始尝试着汇聚它们。很快,阴阳两道真气便如同游蛇般钻入他的丹田内开始融合成一团“本源”。
李青云愣了一下,没想到融合真气竟如此轻松。趁热打铁,他不断地继续吸收着阴阳真气。两个时辰后,丹田内的“本源”从黄豆大小逐渐长成了桃仁大小。正要继续吸收时,“本源”周围即将要融合在一起的真气却散逸而开了。
“看来我目前只能融合至此了,但也算是不小的…”
话音未落,异变突生!李青云体内的灵根剧烈震颤起来,刎骨剥心之痛瞬间传至每一寸血肉!他痛苦的蜷缩在地上,五指也因剧痛死死抠住地面,缕缕血丝从中渗出。
李青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灵根在自己体内寸寸崩断。而罪魁祸首就是那团“本源”,真气正从中流出,如蛟龙般缠绕在灵根表面。
“嘭——”
灵根应声碎裂,泯灭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本源”。不,准确的来说应是“本源”铸成的新灵根!西周的阴阳真气与灵气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李青云的体内,游走于经脉中,不断冲开淤塞之处。一炷香的时间,真气与灵气在体内运转了数个周天,才终于回到灵根中。剧痛如潮水般散去,李青云无力地瘫倒在地,昏死过去。
淡淡的五色光晕开始在他的手腕上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