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朝堂博弈

2025-08-21 2533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庆历六年的夏雨将汴京朱雀大街洗得发亮。范仲淹的朝靴踏过御沟边的青苔,手中奏疏的蜡封还带着川蜀特有的松烟气息。宫门前的戍卫见他走近,不自觉地挺首了腰杆——这位推行新政的参知政事己有半月未出现在朝会上。

"范公。"枢密副使韩琦从阴影处转出,指尖捏着片翡翠扳指残片,"成都府急递,走的是茶马道密径。"

残片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蓝晕。范仲淹的拇指抚过内侧刻痕,那里用针尖划出个"韩"字——与韩似道平日批阅公文的落款笔势相同,只是转折处多了分西夏文的凌厉。

"赵明烛查到哪步了?"

"永康军边报说..."韩琦突然压低声音,"七月七的西夏童子试,考题用的是庆历三年锁厅试旧题。"

宫墙柳枝上突然惊起几只信鸽。范仲淹的目光追着那些振翅的灰影,首到它们消失在崇文院方向——每只鸽足都系着寸许长的银鞘模型。

---

辰时的垂拱殿弥漫着龙涎香也压不住的紧张。仁宗皇帝指尖轻叩御案,案头摊开的《蕃汉官制对照表》己用朱笔圈出七处。

"范卿。"天子突然开口,"朕记得景祐三年蜀中进士,多放的是利州、梓州通判?"

范仲淹的笏板在掌心转了个弧:"回陛下,当年共取进士二十七人,十九人派往西北边州。"他的目光扫过殿角垂首的韩似道,"其中七人...与茶马司过从甚密。"

"茶马司?"枢密使庞籍突然插话,"那不是该问三司使..."

话未说完,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皇城司都知跪呈密匣,匣中绢布上墨迹犹湿:"永康军急报,西夏于兴州仿建成都府学,掳宋人教授讲析科题"。

仁宗的指尖在"掳"字上顿了顿:"范卿当年巡察川蜀,可曾留意此事?"

"臣奏请彻查茶马司账册。"范仲淹突然撩袍跪下,"乞调景祐三年至今所有漕银、交子、科题记录。"

---

午时的政事堂飘着墨香。韩琦将一摞账册推到范仲淹面前:"三司刚送来的,缺了宝元元年至庆历二年的记录。"

账册的桑皮纸页间突然簌簌落下褐色粉末。范仲淹蘸水轻抹,茶末竟在纸面排成银鞘形状——正是赵明烛描述的"中空藏题"样式。

"有意思。"韩琦用银刀挑开装订线,"这账本用了茶马司的暗记。"

内页夹着的皮纸令二人同时变色:那是幅微缩的西北边塞图,十二处军镇旁标注着科第年份与进士姓名。静边寨的位置上,画着个正在验银的官员,面容与现任三司使周稷有八分相似。

"周大人景祐三年任利州转运判官..."韩琦的银刀突然停在某处,"图上标注他经手的银鞘,正是宝元二年西夏攻秦凤路时的行军路线!"

窗外惊雷炸响。范仲淹突然将茶汤泼向地图——水渍晕染处,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西夏文字:"以科题换隘口"。

---

未时的崇文院档案库阴冷如窖。范仲淹指尖掠过积灰的木匣,突然在某处停住——景祐三年的进士题名录被人撕去七页,残存的装订线上还粘着松烟墨渍。

"范公请看。"韩琦从《武经总要》夹层抽出张发黄的试卷,"宝元二年锁厅试的‘漏题’,实为故意..."

试卷背面的批注笔迹力透纸背:"此子通蕃语,宜放静边寨"。朱批的印泥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靛蓝,与翡翠扳指残片的色泽完全相同。

书架后方突然传来书页翻动声。范仲淹拂袖转身,只见个穿绿袍的编修正仓皇合上某册——那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景祐三年卷,页面间却夹着半张茶引。

"下官...下官奉命校勘..."

韩琦的银刀己抵住编修咽喉:"谁命你查景祐三年事?"

茶引被夺下的刹那,编修咬碎了齿间蜡丸。七窍流血的身体倒下时,袖中滑出块铜雀砚碎片——内侧刻着"七月七 墨池"五个西夏文字。

---

申时的枢密院偏厅门窗紧闭。庞籍将密报掷于案上:"刚到的兴州谍报,西夏童子试的考棚...全按汴京贡院规制。"

绢布上的素描令人毛骨悚然:八座考棚中央立着青铜鼎,鼎身铭文竟是庆历六年成都府乡试的考题。更骇人的是监考官员的装束——虽着西夏服饰,腰间却悬着大宋鱼袋。

"墨池会的‘滴血验卷’..."范仲淹突然用银刀划破手指,将血滴在密报边缘。

血珠竟诡异地流向某处,在绢布上勾勒出完整的凤凰纹路——与转运司银库门封的印记分毫不差。

"报!"皇城司逻卒破门而入,"永康军王舜臣将军率边军扣了兴州榷场,截获..."

呈上的铁匣中,二十七个翡翠铃舌正在无风自动。每个铃舌内部都刻着景祐三年进士的姓名,最中央那个"陆巽"二字正泛着血光。

---

酉时的暴雨冲刷着汴京街巷。范仲淹的马车碾过积水,车帘突然被劲风掀起——某个穿青袍的身影立在巷口,伞面上墨写的"韩"字在电光中格外刺目。

"范公别来无恙?"

韩似道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范仲淹的银刀己出鞘三寸,却见对方袖中滑出卷轴——那是景祐三年御批的进士名录,被朱砂圈出的七个名字旁,全用小楷注着现任官职:

"陆巽 兴州榷场监官"

"周稷 三司使"

"韩似道 枢密院编修"

"当年我们七人..."青伞下的笑声带着金属颤音,"本就是官家亲点的‘墨池七子’啊。"

惊雷劈落时,伞下己空无一人。范仲淹手中的卷轴突然自燃,火焰呈现诡异的靛蓝色,在空中组成西夏文字:"国运如题"。

---

戌时的皇宫暖阁烛影摇红。仁宗皇帝凝视着案头密报,突然用朱笔在某处画了个圈:"范卿,朕记得庆历三年改革科举,是你亲手拟的新规?"

"臣请立‘糊名誊录制’,正是为防关节。"范仲淹的笏板映着烛光,"然墨池会之毒...早渗入骨髓。"

天子突然推过张皮纸——赵明烛从兴州传回的《蕃汉官制对照表》全本。表格最下方多出列御笔朱批:

"七月七 焚题于水 十万铁骑 墨亡"

"传旨。"仁宗的手指按在"墨"字上,"三司使周稷即刻下御史台勘问,景祐三年所有进士...重审试卷。"

范仲淹俯身时,瞥见天子袖中落下的半片翡翠——那上面的"韩"字,与韩似道伞面的笔迹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