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章宋明联军返回陆地-火器大改造

2025-08-18 142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当宋明联军舰队宝船缓缓靠岸时,引人注目的各色火器被一批批从船上卸载下来的这些本专为海战设计的武器,即将在之后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而现在它们还需要在宋明联军的匠人们手中迎来脱胎换骨的改造。

首先是破军铳的诞生:

来自阿拉伯的"海龙吼"原是固定在战舰侧舷的重型火器,工匠们将其8尺长的铜管截短至3尺,加装榆木枪托和铁质支架。改造后的"破军铳"可由单兵肩射,射程虽从300步缩减至180步,但射击频率提升了两倍。更巧妙的是在铳管内部刻制螺旋膛线,使弹丸飞行稳定性显著提高。在所有改造的火器中,"破军铳"的进化经历了三次关键性技术突破:

一、结构改造:

将原8尺(约2.4米)长的青铜炮管截短至3尺(约0.9米)

采用"三层复合"铸造法:内层为高锡青铜(锡含量达12%)确保耐爆性,中层缠绕熟铁丝增加强度,外层包裹浸油藤条减震

创新性地在铳管内刻制12条右旋膛线,使弹丸初速提升40%

2、击发系统:

传统火绳点火改为"轮簧燧发"装置

铜制击锤内置V型弹簧,打火成功率提升至"十发九响"

首创"双保险"机构:运输时锁定击锤,射击前需同时按下铳托两侧机关

3、弹药革命:

标准弹重三钱(约11克),铅芯外包铁皮

采用定装纸壳弹药:预先量好1.2两(约45克)颗粒火药

射击流程从原来的六个步骤简化为三步:咬开纸壳-倒药入膛-塞弹射击

测试记录显示,改良后的破军铳在百步(约150米)距离能击穿两层铁甲,精度达到"三发中二"的水平。更惊人的是其持续作战能力——熟练铳手可在半刻钟(约7分钟)内完成20次射击,是旧式火铳的4倍。

为确保破军铳质量,制定了严苛的标准:

每根铳管需通过"三炸测试":

装填双倍火药连续射击三次

出现裂纹即判定不合格

精度考核:

百步立靶射击10发

至少6发命中人形靶即为合格

环境测试:

在暴雨中放置一昼夜后立即击发

燧发机构必须保持90%以上成功率

第二、原本用于海战的火箭被重新设计为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粗箭提供初始推力,第二段细箭负责中途加速,最终箭头的"子炮"会在命中时二次爆炸。试验记录显示,改进后的"三叠火龙箭"能将一斤重的弹头投射到西百步外,精度误差不超过五步。

最令人惊叹的是"旋风炮"的创造。工匠们将舰载回回炮的配重原理与火器结合,设计出能抛射爆炸物的新型器械。通过调节配重箱的重量,可以精确控制30-100斤震天雷的投送距离。在测试中,十二架旋风炮组成的阵列能在半刻钟内向三百步外的目标倾泻七十二枚爆炸物。

第三、舰队带回的"水底龙王炮"激发了地雷技术的革新。工匠们用薄铁皮替代陶罐,设计出鸭卵形的"伏地雷"。这种新型地雷采用三层结构:外层是刻有破片凹槽的铁壳,中层装填颗粒火药,核心设置精密的燧发机关。当压力超过20斤时,燧石打火装置能在0.3秒内完成引爆,破片杀伤范围达到惊人的五丈方圆。

第西、毒烟弹的改良则展现了工匠们的化学智慧。在保持砒霜、狼毒等传统成分的基础上,添加了南海特有的"龙血树脂",使毒烟不仅具有致命性,还能产生刺目的红色烟雾。这种"赤焰毒龙弹"爆炸后会形成首径十五丈的毒雾区,持续时间可达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