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末页,以朱笔写下一行小字:
“九州有宋,非国非寇,乃水浒未尽之梦耳。”
九州岛,博多湾。
海浪拍击礁石,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天边残阳如血,映照着海岸上黑压压的人群。
一面赤红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上绣着一条盘绕的金龙,正中一个遒劲的“宋”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旗下,数位盖世英豪并肩而立——
郑和手持拂尘,白须飘然,虽年近古稀,但双目如炬,气度恢弘;
戚继光一身银甲,腰悬宝剑,面容刚毅,目光如电;
林冲披挂铁甲,手持丈八蛇矛,眉宇间隐现沧桑,却仍不减当年“豹子头”的威势;
岳飞身着素袍,背负沥泉枪,神色肃穆,眼中似有山河万里;
杨业与潘美并肩而立,一人持金刀,一人握长枪,虽曾为敌,如今却因乱世而同袍。
在他们身后,是数万将士——有郑和的舰队水师,戚继光的铁血戚家军,林冲率领的梁山旧部,岳飞麾下的背嵬军精锐,还有杨业、潘美带来的北地边军。
“诸位!”郑和拂尘一挥,声如洪钟,“今日,我等在此共立新国,国号‘宋’,承华夏正统,开万世基业!”
“宋国!宋国!宋国!”数万将士齐声高呼,声震九州。
三日后,博多湾北岸的废弃古城被重新修葺,城墙加固,城门高耸,城门上悬挂“梁州”二字,定为宋国都城。
城内,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郑和、岳飞、戚继光等人共议国政。
“国不可无法,军不可无纪。”岳飞沉声道,“当立《宋国军律》,严明军纪,保境安民。”
“不错。”戚继光点头,“此外,当设‘五军营’,分统水陆兵马——郑公可掌水师,岳帅统骑兵,林教头领步军,杨将军镇北疆,潘将军守南境。”
林冲抱拳道:“末将愿率梁山旧部为先锋,扫平九州倭寇!”
郑和抚须微笑:“善!此外,当设‘天策府’,共议国事,诸位皆为‘天策上将’,共掌军政。”
众人皆无异议,遂定下国制。
宋国立国的消息迅速传遍九州,各地汉人移民、流亡武士、受倭寇欺压的百姓纷纷来投。
梁州城外,流民络绎不绝。岳飞亲自巡视,命军士设粥棚赈济,并挑选青壮编入军伍。
“岳帅仁义!”一名老者跪地泣拜,“我等漂泊海外多年,今日终有归属!”
岳飞扶起老者,肃然道:“宋国既立,必护百姓周全!”
与此同时,郑和的水师己开始巡视海域,清剿倭寇;戚继光则率军征讨九州各地割据势力,所到之处,敌军望风而降。
然而,宋国的崛起很快引来了强敌。
九州南部的大名岛津义久联合倭寇诸部,集结三万大军,号称要“驱逐明寇,收复九州”。
战报传至梁州,天策府众将齐聚。
“倭寇来势汹汹,当如何应对?”郑和问道。
林冲拍案而起:“末将愿率军迎击!”
岳飞沉吟道:“倭寇善野战,不可轻敌。当以正兵迎击,奇兵断后。”
戚继光冷笑:“区区倭寇,何足道哉?末将请以‘鸳鸯阵’破之!”
最终,众将定计——
岳飞率背嵬军正面迎敌,林冲领梁山军伏击侧翼,戚继光以火器营压制敌军冲锋,郑和则派水师绕后截断倭寇退路。
三日后,九州南部的平原上,两军对垒。
倭寇军阵中,岛津义久骑在战马上,狂妄大笑:“明人懦弱,岂敢与我武士争锋?”
然而,他的笑声未落,宋军阵中突然鼓声震天!
“放箭!”岳飞一声令下,漫天箭雨呼啸而出,倭寇前锋瞬间人仰马翻!
“杀!”林冲率梁山铁骑从侧翼杀出,如猛虎下山,首冲敌阵!
戚继光的火铳营齐射,硝烟弥漫,倭寇阵型大乱!
岛津义久见势不妙,慌忙撤退,却见海岸边早己被郑和的水师封锁,退路己断!
最终,倭寇全军覆没,岛津义久被生擒。
战后,宋国威名远播,九州各地势力纷纷归附。
天策府颁布《宋国律》,定官制、兴农商、修武备,九州日渐繁荣。
郑和重建舰队,再下西洋,宣扬宋国威德;岳飞整军精武,厉兵秣马;戚继光训练新军,改良火器;林冲、杨业、潘美各镇一方,保境安民。
一年后,宋国己统御九州全境,百姓安居,商旅往来,俨然海外乐土。
梁州城头,郑和远眺大海,缓缓道:“九州虽定,然天下之大,尚有万里海疆待我宋国驰骋。”
岳飞握紧沥泉枪,目光坚毅:“终有一日,我等必率军西归,还于旧都!”
众将豪情万丈,齐声长啸。
海风猎猎,赤龙旗迎风招展,一个新的传奇,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