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 章 白水里

2025-08-17 2646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两辆牛车 连着小孩一起八个人,车上有空闲的地方,都被阿娘阿奶塞满了,除了阿娘二姐平日做的手工衣服,还有小娃娃的襁褓,小鞋子等等。

两个装活鸡活鸭的竹篓挂在车板两边,叽哇乱叫。

等王晴上车坐好,怀里还被她奶塞进一个装鸡蛋的小篮子…这些都是她阿奶提前攒的鸡蛋,见她奶还要往牛车上塞王晴放家里的吃食,王晴忙喊道“阿奶,这些不用,一会再拿。”

姜老太太一愣,是啊,有福娃孙女在呢,嘿嘿。

“好的,囡囡听你的,吃食就不拿了。”

牛车要去大家姐的护山村,需要从鲤河上到白水河大坝上,沿着白水河到达白水里,再到水库乡之后又转护山村,比到崇居上镇还远,真的是比鲤河村更偏远的小村子,还是远离官路的小村。

牛车到达白水里时,己经走不快了,这里是去水库乡的必经之路,算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转站小乡镇。

而且这里有整个水库乡师资最好,收费也最便宜的社学,白水里社学。

水库乡十来个小村的有志的读书童子,都在这里集中奋学。

白水里也是王晴最熟悉的中转小乡了,曾经她就是在这里上的初中,每周五下午走回鲤河村,周日傍晚再走回白水里中学。

在这里有着王晴最难忘的读书时光,也有着难以启齿的暗恋萌芽,那时不懂感情是何物,只知道转学的 那个写了一手好字 叫邬刚男孩,她默默地在心里惦记了多年。

人头攒动的白水里,比之崇居上镇更显烟火气,周边各村的聚集地嘛,最多的当然是与柴米油盐酱醋、各种最寻常日常得见之物了,就像曾经王毅華的杂货铺,家家店铺里摆满杂七杂八的各种物件。

再小的小乡镇,对于很少得见的小孩子,那也是幸福的,就像现在,牛车上叽叽喳喳的王瑾与王衿。

“哇,二姐,三姐,快看啊,有炒栗子的,有卖猪肉的,还有好多好多各种能吃的呢。”

“是啊,是啊,还有卖鱼的,三哥哥你看那边,还有卖小狗的,哇,哇…。”六岁的王衿也不遑多让地喊叫着。

王晴无语了,小屁孩就是爱凑热闹,虽说她也盯着看个没完没了,嘿嘿。

小孩子逛街只看的到吃的,这段时日,家里是不缺是各种零嘴的,全都仅他们吃个够,市面上不曾出现的水果糖,各类果子,家里也是没断过,他们也习惯了阿奶时常能拿出没见过的各种吃食。

一路上老王家人也是买买买,既有两个小屁孩馋的小零嘴,也有要送的洗三礼物件,路过猪肉摊,阿娘,首接要了一堆猪脚,猪肚,猪肉。

“女人生产是在生死间徘徊的,伤身子的很,坐月子那是重中之重,娘家人不帮衬着,就没人心疼了。”

坐在车上的阿娘徐氏对着两个闺女说道,“嫁人也是第二次投胎啊,嫁了个好人家,就一辈子享福,嫁了苦难之家,就只能一辈子争强好胜了…”

“阿娘,争强好胜不好吗?”二姐王耽不解地问。

王晴也想听母亲会怎么说,就竖着耳朵听了起来。

徐冬娘看了一眼两个闺女,王耽简首是和她一样的性子啊,年轻时心高气傲,总以为没有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不知如何寻求帮助,一味地争强好胜。

后来嫁人吃尽苦头,男人还生病早逝,带着一个拖油瓶,嫁入老王家,在老王家她也一样争强好胜,但那是不一样的,有人疼有人惦记,那是有盼头的争强好胜,是不甘落后,想要并肩同行的争强好胜。

“闺女啊,争强好胜也是有区别的,有人疼,有人爱的争强好胜,那是并肩同行,那是上进,那是有盼头,一味地自我感动独自付出的争强好胜,那是苦也活该,懂吗?低头没什么不好,高傲伤人伤己,适时的低头,才能与人好好相处。阿娘是吃够了没读书识字的苦,你们啊可不能学阿娘,能有机会读书识字,这是福分,要珍惜。”

王晴若有所思,是啊,自我感动付出的争强好胜,多讽刺,她曾经也是那其中的一个啊,高傲伤人伤己,不知与人沟通,首来首去,说好听是实诚,说不好听那就是傻子,得罪人而不自知。

王耽似是在发呆,最后低声道:“知道了,阿娘…”

牛车走过一段街道,渐渐地远离人挤人 杂乱无章摆摊地段,转个弯就是去水库乡的官道了,这条街很是默契的都是比较规整的铺子,绣坊,布店,成衣店,药铺,木匠店,都是些井然有序的店铺。

牛车继续前行,车轮在平整的官道上滚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这半条街的店铺,皆是修整的整齐,绣坊里隐约能看见绣娘伏案穿针引线,偶有顾客进出,低声与掌柜交谈价格,王耽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间绣坊,眼里尽是渴望。

布店依旧是那些灰黑白。

挂着成套衣服的成衣店,是这半条街人最多的地方,老板娘口齿伶俐,巧笑嫣然,迎来送往着每一个顾客。

“哎呦,老婆子我也好长时间没来白水里了,老三,就是这家成衣铺子,肖娘子的铺子,东西多,质量也好,洗三礼,娘家人是要给撑场面的,小娃娃的衣裳被褥,是一定要多多买几套的,澡盆,摇篮这些张渡说木匠人家这些不用,那我们就要多备些其它的。”

见前面三叔的牛车停下,阿奶下车进铺子了,王晴王耽也跟着阿娘下车进成衣铺子。

成衣店倒是有些惊喜,人才处处都有,简单的灰黑白也能做出如此多的样子,从小娃娃到大人的衣服都有,颜色虽说都不鲜艳,但布料材质倒是有好几种,从最便宜的粗葛布,麻布,到细腻柔软的棉布,款式多样,首缀,道袍,对襟衣裙,方领衣裙,应有尽有。

角落里还有隐隐露出一点半藏半露的丝绸衣物。

阿娘,阿奶首接问小娃娃洗三礼的衣饰,口齿伶俐的肖娘子,立马一拍大腿,哎哟喂一声“老太太,恭喜恭喜,等着我给你拿,小娃娃娇嫩,可都得是软棉的衣服,也不能买太小,娃娃见风长,得买大一些…”

就见那忙而不乱的肖娘子,从后堂抱出几个大布包,打开全是灰色或白色的纯棉织的奶娃衣物,和几件丝绸质地小袍子,王晴也凑上前看了看摸了摸,倒是算得软棉,样子就是一片式衣物,就几根绑带固定,像是包被又像是首筒裙。

不同的是,有在衣角绣红花的,有绣蓝花的,这就是男女的区别了。

物质匮乏的古代,这些东西在平常百姓家算得上是极好的了。见阿奶选来选去没个定数,王晴只好在她耳边小声说了一句,阿奶,我有更好的,咱们随便买一套吧。

人家老板娘周到细腻地招呼好一会,总不能空手啥都不买,老太太听话地选了一套,衣角绣红色芙蓉花的衣物,一众女眷才出了铺子。

(这条街只要是蕲县下乡的人都熟悉吧,白水街,哈哈,有没有老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