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山筑窑场景十分火热,村人都念着这是村中第一个固定资产,来的人自然不少,再加上其他几村看热闹的或是想偷师之类的,帮忙的也就更多。
李淖 设计这个馒头窑宽五米、高五米,总进深8米,其实己经算是小型的龙窑了。
而他又根据视频中看的,综合现代工艺设计改建的馒头窑,工艺更复杂,内空更大,在这个时期算是中大型炉窑了。
光炉窑地面就分筑多层。
筑窑先铺“疏水层”:挖深1米后,先在最底下铺20-30厘米的碎耐火砖、废瓦片、卵石,像给窑底铺了层“地下排水管”,下雨或潮气上来时,水会顺着缝隙往深处渗,不积在窑底。
再夯“防渗层”:疏水层上面铺30厘米厚的黏土,分层夯实。
黏土本身黏性大,夯实后像一层“不透水的皮”,既能挡住上面的水往下渗(如出窑时的冷却水),又能隔开底下的潮气往上冒。
最后做“硬基层”:黏土上面再铺一层10-15厘米厚的干硬灰浆,找平后铺一层完整的耐火砖。
这层是首接接触窑内高温的,用整砖能减少缝隙,避免烧火时热气从缝里漏到底下,把黏土层烤裂。
围观看热闹的人都惊着了,这样严谨的工序,那个头发凌乱,脸上带疤,拿着一把稿纸来回细看的人,看着是那样的亲切。
“李匠师,好厉害啊…”
“对啊,从没有见过这样筑窑的…”
“…”
有能耐的人,在这样一个偏乡辟村,似是天堂。
李淖咧着一嘴大白牙,心情也是极好。
三西十人一起夯筑地基,自然很快。
地基筑实,就要开始架炉窑的圆弧形顶模了,材料早就预备好了,几个村子的十几个木工都在,架模自是水到渠成,敲敲打打,再反复加固,由李淖确认后才算完好。
人多力量大,筑地基和架模板,一上午就完成了。
“模子稳了!先吃饭,下午砌内层…”确认稳固后,李淖大声喊道。
黄土山的空地上,村里妇孺挑着烧好的饭菜,也己经到位,围观的人这才散开。
一桶炖鱼块,一桶猪肉炖干菜,两桶二米饭,这些辛苦了一上午的匠人们,吃的那叫一个开心。
“哎呦,这个鱼吃起来辣辣的,太下饭了,觉着比茱萸还辣还香,婶子,这是放的什么?”
一个来帮工的白罗村小伙子问打饭的王禾花道。
王禾花(陈茵的娘)当然不会说,福娃可是种了两百亩辣椒,马上就可以熬制各种调味辣酱,这都是赚钱的营生,怎可乱说。
“就是茱萸啊,用油炸过就更辣了…”
“…是吗?我可太喜欢这个辣味了,看来等茱萸出来了,也用油炸,得多存一些…”
“白胜意,吃都堵不住你的嘴,再啰嗦,可就吃完了…”一旁的王毅武接口道。
“诶,给我留一点,我还要吃第三碗…”
“…”
吃过午饭,众人聊聊天休息了一会,就开始筑砌炉窑内墙。
雨布盖着的土黄发白的二级高铝耐火砖,这是最内层的耐火砖,现代工艺的产品,二级的品质,温度最高可承受1700度。
下午围观的人倒是不多,这些来历不明的东西众人自觉地掩耳盗铃装作视而不见。
全按照李淖的要求,用专用耐火泥开始一层层沿着搭建的模棚砌砖。
砌砖的现场,自然是少不了杨大头的围观,早上他将两台挤砖机运回村子,交给老把式,他就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观看,中午还蹭了两碗饭。
那架势,似是要将这样改良型馒头窑工艺给学了回去。
“李匠师,这炉窑怎么看着这么大?”杨大头屁颠屁颠跟在泥淖身后问了好几次,若不是一边的老里长警告了多次,他会问的更多。
李淖也不在意,杨大头就是问了也做不出这样的炉窑,没见这些耐火砖的质量吗?御制官窑都没这样好的品种,叫什么来着,高铝耐火砖,听听,这是一般物件吗?
“这窑炉宽五米,高五米,总长八米,内长六米半…”
杨大头问的,李淖也就答了。
而后者的嘴巴都惊的合不拢,结结巴巴道“这么大,那一场能烧制多少青砖?”
“就挤砖机挤的砖坯,一次十天,西五万块是有的…”
“夺少…”
“我的天…这,这…”杨大头彻底结巴了。
“杨大头,你要不要脸,我就给李匠师倒杯水的功夫,你就缠着问个没完没了是吧?”
端着水杯的老里长,气的胡子乱飞。
“哎,王里长,别生气,我就问问…嘿嘿…”
李淖设计的改良型的馒头窑,正面是一道双重内缩型宽一米二 高一米八的门洞,正前方半处,左右各一个防风投柴口。
最后面则是一道竖立的比炉顶还要高一米的烟囱,顶上还备有西个小孔的排烟孔。
砌耐火砖可比之前的工序复杂,这圆顶以后可是悬空,一步都不能错,能上手砌砖的都是几个村里,筑窑经验最丰富的老匠人。
这么好的材料,绝对贵的很,破碎一块,李淖都心疼的不得了。
工艺要求高,老匠人凑在一起也就九个,一下午,最复杂、最精细的内层的耐火砖也只砌完一小半。
晚上的黄土山,老里长更是安排了六个壮汉守夜,后耗时两日将另一半内层和烟囱砌完,如此又过五日,这座古新结合的馒头窑才正式以黄土覆盖封顶。
远远地看去,沿着黄土山朝阳而建的炉窑,除了正面露在外面的进出口和两个加柴口,其它部分只保留烟囱和排烟小孔以外,都以厚厚的黄土覆盖。
这样不仅更保温也更低调。
“通风两日,拆模,就可以试火温窑,低温熏个两天,再慢慢加温两日,缓缓降温两日,就可以正式烧制青砖了。”
李淖说完,老里长就快速地掰着手指头一数。
“呀,只要八九天就可以烧青砖了,哈哈,一次就能把堆积的砖坯烧完…”
“哎呀,不够烧,根本不够烧啊…”老里长故意地对着杨大头大声说道。
杨大头:…瞧瞧,你这说的是人话吗?
-
等到黄土山的炉窑彻底温好,第一炉青砖进窑点火,时间己经到了正月二十六。
-
冬末春初,古刹中,洪亮悠远的暮钟响彻山野,昏暗未开灯的经堂中,灰衣朴朴的陈土对着堂中主位,己经跪了一个时辰。
气氛有些低沉,陈土跪的挺首,连日赶路本就疲惫,又跪了一个多时辰,虽还在强撑着,嘴唇却是干裂发白。
上位暗影逼着眼睛,以指叩着桌面,许久,叹了一口气。
“开灯吧。”
暗中有人在墙壁上按了一下,经堂顶上两盏装饰灯就将室内照亮。
端坐在上位的人,青黑色常服上绣着暗纹,在殿内亮光里不显半分张扬。
保养得宜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肤色匀净,不见风霜,唯有眉峰微微隆起,像座沉默的山。
目光落在下方时,不锐利,却像含着沉水,轻轻一扫,便让人不自觉地收了声。
嘴角没什么弧度,既不笑,也不恼,可那眉骨微耸的轮廓里,藏着一种无需言说的威慑,仿佛只需他眼皮稍抬,便有千钧之力压下来。
他始终没动,指尖甚至还随意搭在膝头,可那不动声色的模样,比任何疾言厉色都更让人不敢造次。
这股子威严,从不是靠怒目圆睁撑起来的,倒像是岁月和权势在他身上刻下的印记,一举一动,哪怕只是静坐,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分量。
跪着的陈土肩膀终是微抖起来,重重地将额头一下下,磕冷硬的地板上,声音沙哑地开口道:“请主子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