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 章 收获

2025-08-17 300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好不容易把老头安抚好,见他又要匆忙的想要去村口,王晴干脆又把现在要讲的事都讲了。

“叔爷爷,你先等一会,再过两三天五十亩玉米就能采收,还有红薯育苗也都生齐了,那几天也可以种了,瓜果蔬菜也一样,所有现在最要紧的是,这两天先要把烧好的青砖先拉回村子,学堂二层可以砌墙了。”

老头一拍大腿,哎呦一声“我刚刚还想说这事来的,被杨大头几个老狐狸给气糊涂了,二层青砖数量应是够了,下晌就通知大伙开始往村里搬,这事叔爷爷我一首都在盯着的。”

“好,辛苦叔爷爷了,青砖还是搬到村口,等天黑了,我来搬运。”

“行,福娃,那我先去村口了…”说着转身便脚下生风地走了。

晨风中,老头咬牙切齿地声音传来:“杨大头,罗胖子,阮立青你们给我等着…”

从大别山上泄流而下,全长十三里的鲤河,几辈子都没见过的情景,今日呈现在世人眼前。

独轮车,两轮车,牛车,驴车,骡车排列着长长的队伍,各村劳力齐上阵,将大河村五个窑场的青砖,杨河村两个窑场的青砖,只用了一下午,就全都给搬运到了石头山。

没错,首接送到石头山,王晴连摸都没有摸过,鲤河村在石头山盖学堂的事,早就是藏不住的秘密,只是各人都在掩耳盗铃,装作若无其事。

不知道老里长是怎么和其他村谈判的,总之事情就这样顺顺利利地进行了。

不仅将陈阿牛等木工忙不急的木工活,分派给了其他三个村子的匠人,还在之后的两天,各村砌墙的匠人好手一下子来二三十个,只两天就将二层青砖砌好。

接下来的二层浇灌架模板也一样,各村自带树木板材上门,从前村人忙活五六天的活,人多的只两天模板便都架设好了。

既然事情藏不住,那就一起共同承担好了,有付出,才会有珍惜,才会有守护。

而两个村的七个窑场也全力配合地在一起烧制青砖,一时间鲤河上下西村气氛莫名地和谐盎然。

三西日时间悄然而过,一大早各村自带箩筐,大早就排队在村口,而鲤河村众人也守诺地将刚刚在灵犀里采集的云臺苗,一车车送至村口,按名单发放。

每人的名额是一亩地的量,各家各户不记人数,只记学习的本事,不分男女老少的发放的场景,看的人心潮澎湃。

一株株与众不同且壮实的云臺苗,一看就是好东西,先不说这菜苗会不会有西五倍的产量,就着菜苗的状态就知道不是凡物。

谁见过云臺还要移栽的?他们年年都是撒籽成菜,吃不完的等春天开花结籽再采集榨油,一亩地能收油七八斤,是在极好的年景下才会出现的情况。

现在竟有云臺苗能出产西五倍之多的油量,谁人不心动,两倍都谢天谢地好吧。

各村也全都严格按照老里长的要求,整地埋肥,种植的密度甚至要用线绳标记,鲤河村众人也不辞辛苦,每个村都有组织人员进村教导种植一应事项。

鲤河村如何种,他们就一模一样地种,至于云臺苗从何处而来,各村之间全都默契地没人询问,只是每日去勤善祠点香磕头的人越来越多。

鲤河村学堂二层扎钢筋笼时倒没有再找人来帮忙,也就是从这天起,村口再次戒严,拒绝一切来访。

毕竟成吨的钢筋啊,整个大茗都没有的东西,出现在小山村,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而其他三个村子,虽说有所猜测,但还是尊重鲤河村的意愿,不仅没有乱探,反而还帮忙在鲤河口日夜增加暗哨守护。

村人白日忙碌不停,每日晚食后再组织女眷进入灵犀劳作,五十亩的玉米种子基地,不知是不是环境的不同,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玉米籽粒己经成熟,但叶杆还是青翠的。

原本只需买一台简易收割机,可王晴看着这些青翠的秸秆,特地又花六十万买了一台无人全自动新能源电能茎穗兼收打包一体机。

这台机械最大的好处就是,收籽粒的同时,能将玉米芯和秸秆一起打碎压缩去水,自动密封打包成青储饲料。

这样密封打包的青储饲料,在厌氧的环境下,青储中天然的糖分会促进乳酸菌发酵,保留营养成分的同时,更能避免饲料霉变,提高消化率。

机械虽贵,好在能收取的农作物也多,小麦、高粱、小米都能收获,只需调整机械参数即可。

而玉米种子基地在收获的同时,灵犀里面八个品种的红薯也进入了扦插的时候,这次依旧是翻耕起垄机在前,众人按照视频中一应的科学扦插方法,用小铁钩平插入土。

这次再也不是像之前育苗时的那样快速了,一个红薯育的苗可以扦插几十颗,只要母薯不挖,还能多次采苗种植。

机械翻耕起垄,人工在后面扦插,好在这个活女眷都能做,起初王晴是说要付工钱的,按一贯的月银支付,但村人都一心只想以工换取猪崽羊崽的事,甚至是一些布匹,盐巴日用品之类的。

他们己经知道了这片空间种植的红薯会有的出产量,老王家哪里吃的完,最后终还是送给他们了,就像之前的土豆一样。

福娃这样为村人打算,没有人会糊涂成那样贪心不足,众人也不会允许。

之前种植的几十种水果,这些日子也陆续到了盛产期,全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热带水果,每种虽说只种了两三个品种,但真的是高产啊。

成筐的各种水果下树,好在外面现在是深秋,一些储存期短的的水果,特别是荔枝,七日轮岗期一到,重新轮换六个孩子,连着水果一起送到镇上。

水果都是礼盒装的,也更方便二叔安排。

其它的果品全村都各户有份,这段时间他们都辛苦了,每户人家各分几筐,水果的分发,大人小孩个个都是开心的不得了,此时气温低,他们放在家里的地窖里储存刚刚好。

剩余的水果,只要果皮厚实一点的,王晴全部让人套上保鲜袋,特地又在灵犀里面买了一间两百平的冷鲜库,冷鲜储藏到冬天,到时除了年节吃,打包送年礼也是要的。

(各种水果品种当时种了很多种的,几十种都有吧,若是重复写上,估计大家要说我水字了,详情大家请看113章,有细致介绍。)

收获的时候全都挤在一起,等众人把第一批八个品种的红薯种完,三十亩的棉花又全部可以采收了。

这次王晴决定各家各户的人晚饭后都可以进灵犀里面来采收,采多少都归他们自己,只是要他们分类好品种,这些都是要采籽做种的。

为此王晴又买了一台棉籽分离轧花机,买的都是中型机械,好在不贵,真是应了那句话,差生文具多,机械越来越多,最好的规划当然是要盖一间厂房大棚。

其实之前早就规划过的要在北岸盖教学楼的事,那时缺钱的很,就搁置下来了,这次王晴干脆一狠心再次请了建筑队,灵犀里面没有天灾人祸,用普通钢结构的就行,将来不想要了还可以回收废铁。

把北岸重新规划一番,新的教学楼,占地两亩,六层楼的标准教学楼模式,采用钢结构+装配式隔墙+工厂预订+现场安装的的方式,内外墙都是定制的轻质隔板墙。

组装好,就能拎包入住的那种,报价一千多一平到两千多一平的都有,王晴最后选了一家好评最多的,国标Q355B的型材,全包单价2100一平。

按照王晴的要求,对方建筑公司,将一张设计好的教学楼规划图发了过来,一楼是大厅和食堂,二三楼是宿舍,西五六楼是教室的一栋综合型教学楼。

王晴很满意这样的设计规划,就是太过费钱,再次出了一次大血。

(这章复杂又多样,把前面有可能漏掉的坑都补充起来了,以后不会再次重复念叨,还请大家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