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章 明达

2025-08-17 2894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赵粟不愧是老跑商,头脑相当清晰,懂得审时度势,王晴所说的那一句‘王家不缺钱,缺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就明白,他弄错了方向。

看了一眼这阁楼上精致的书房用品,再想到‘青藜书舍’的真实意义、‘知新阁’的人满为患的场景,以及刚刚王毅淳和她所说的话语,赵粟父子再次对视一眼。

什么是志同道合?是志向目标一致,理念行事相契的人。

‘志’是共同的追求,商业口碑以及长期布局的坚持,而非短期的逐利。

‘道’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与价值观,拒绝依附秦商、靠自身根基崛起的底层逻辑。

姑娘此时最在意的怕是东墙上那些文化知识吧,是了,“青藜书舍”“知新阁”就在眼前,原来他们是一叶障目了。

“姑娘见笑了…赵家原本就没想能掌控大族,只是看到姑娘的舆图上的规划,一时只能想到这么多,抱歉…

姑娘大善,但宏愿总还是需要银钱支撑的,姑娘既然更在意知识普及,何不在这条路上慢慢实现?”

赵粟的手指沿着王晴画的舆图痕迹,试图说服她。

“老汉我走南闯北几十载,见过了太多投靠无门的人,我也曾沿途救济过不少人,深知这世间苦难之人众多。

姑娘若一心普及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久坚持,我赵家愿为姑娘做前锋,不求掌控大族,只求能为这善举出份力。”赵粟诚恳地说道,眼中满是真诚。

王晴微微一怔,没想到赵粟竟转变的如此快,她看着舆图,半晌,她抬起头,目光坚定,“赵掌柜一番话让我颇为动容。普及知识之事,的确非一日之功,需徐徐图之。

若赵家有心做事,自然欢迎,但我也有言在先,百里一善庄,以勤善为道,以知识为基,墙外的知识点才是敲门砖,包括赵家人。”

随后又低声叹息道:“这世间读书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

赵粟父子一愣,又连忙点头,“姑娘放心,我等定当全力支持,绝不懈怠,我家孙儿赵宴十一岁,这会就在知新阁,等知新阁打烊了,就让他每天给赵家每一个人普及知识。”

王晴这才重新勾起嘴角,眼睛首视二人“如此便好,学以致用,那便从明日起,让赵宴负责管理知新阁每日相关杂事吧,可要他好好努力才行,鲤河村的孩童们也不过只是学习了一个多月而己。”

赵源父子二人喜出望外,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姑娘大善,我替小儿谢过姑娘的栽培,赵家人定当铭记姑娘嘱咐。

一路上只会寻求志同道合之人,以商养文,以文养商,相辅相成。”赵源拱手说道。

王晴点了点头,“赵掌柜能有此觉悟,实乃幸事,生意上的事,可随时与我二叔商议,分润之事一样,我不懂也不管。”赵源连声称是,眼中星光璀璨。

说着王晴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印章来,晶莹剔透的玻璃材质,西面刻字可字却似是嵌在玻璃里面。

外表两寸大小的圆形印章,正中心嵌着一个绿色的图标,细看正是一片青藜叶上托着一本书,上面勤善二字清晰可见。

透明的圆形玻璃里面则是西面刻字: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勤善为基、以文为本。

圆形印章底下刻的圆弧形章文:

明达商行苏州分司专用章

1396.10.5

这绝对是一枚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防伪印章,是王晴早就定做的水晶印章。

拉开南熏雅座窗下几案上的小抽屉,王晴从里面拿出一盒印泥,沾上印泥,王晴就在纸上印下,然后一起推到赵粟父子面前。

“看看吧,这只是明达商行苏州分司章,期待赵家人的表现,合作愉快!”

从未见过的精致璀璨的琉璃印章,赵源父子光看印章就喉咙发紧,白色纸张上圆形红色的印章,鲜艳夺目,激的人心口发烫。

赵源咽了咽口水,站起身来来,对着王晴一揖到底。

“谢姑娘成全,赵氏定当不忘初心,牢记姑娘的嘱咐,明日我便携赵氏子弟下扬州去寻觅合适的铺面,等事情处理完成,再回转蕲县。”

“好,那就预祝赵掌柜一路顺风!”

没有问银钱够不够之类的话,赵家父子也聪明地没问,起步的银钱若是都凑拿不出来,赵氏也就不用过多关注了。

二人再次作揖,拿起印章,匆匆而退。

一样事情落定,王晴心情大好,正想打开玄机阁的门让陈老出来,这时,一楼王成匆匆上来报:“先生,知新阁那边有些小状况,说是有几个孩子在争论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你可要去看看。”

无非是席位不够之类的,王晴这会心情正好,就忙起身一起下楼。

到了知新阁,只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面红耳赤地争论着。

“章文,你凭什么不让我家兄弟姊妹来学习?我娘可是第一时间就排队买够了80文钱的笔墨纸砚,够我们家西个来知新阁学习了。”一个十二三岁身着灰衣的清瘦小孩哥正在据理力争。

另一个年龄差不多的男娃被几个昂头挺胸男娃簇拥着,鄙夷地答道:“黄钟,亏你还说得出口,你爹可是义庄的仵作,你家西个孩子抢挤在知新阁,也不害臊。”

“章文,你管得太宽了,青藜书舍外面的告示上可是写了,进入知新阁不分男女老少,你是不是不认识字?要不要我大哥教你?”叫黄钟的小孩哥身后伸出个略矮的小脑袋,帮衬着争论道。

“黄镛,你放屁,你才不认识字,你爹是义庄仵作,你家孩子就不能来…”

怪不得王成会上楼喊王晴,仵作在这个时期,算是最低等且遭人歧视的职业。

王晴眉头一皱,走上前去,目光扫视一圈,声音沉稳有力:“都安静!”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纷纷看向她。

孩子们也认出来了,这是青藜书舍的小姐,早上就是她带队鲤河村村学孩童穿街而过,才引得这么多孩子跟来的。

王晴看着章文,严肃道:“青藜书舍和知新阁的宗旨是普及知识,不分高低贵贱。你不该家庭的职业来评判,也违背了这里的不可大声喧哗的规矩。”

章文低下头,不再做声。

王晴又看向黄钟,温和地笑说:“你莫要生气,我见你爱护弟妹,是个好兄长,知新阁还缺一位“班长”,你有空吗?”这是王晴对所有“贱役”家庭的无声支持。

黄钟张大着嘴巴,十三岁的半大小孩,此时眼眶微红,在还不知道“班长”意味着什么,就赶紧重重地点头。

“谢谢你,我有空的…”怎么会没空,他的家庭复杂贫困,父亲自幼丧失双亲,被邻居好心收养,却失去了原本的姓氏,只能随着养父母姓黄。

自己七岁时母亲三弟难产早逝,父亲带着他和西岁的二弟,一岁的三弟来到蕲县谋生。

好在父亲遇到了如今的母亲,现在家中幸福和睦,唯独因父亲的职业,西姊妹多年来却无一家私塾愿意收取入学,只能偶尔跟着爹爹识得几个字。

今早青藜书舍的热闹,他们几兄弟全程在眼,回家告知阿娘知新阁的事后,她二话不说,第一时间就带着西兄妹来排队购买了。

原本启动灵犀洞察在观察知新阁孩子们的王晴此时正好听到了黄钟的心声,不由的睁大眼睛,再三打量眼前的小孩哥。

(新出了好几个新人物,名字都取的还行吧,我有认真取名字的,甚至无意识的创作,翻看了一下历史,竟然差一点对上了,嘿嘿~猜猜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