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章 鱼虾

2025-08-17 267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知新阁的布置是最简单的,这里是纯粹的公益区域,在青藜书舍购物满20文,或是答题有奖,就能进入此间,这是给那些穷苦庶民又想读书的人准备的。

墙上密密麻麻挂着一些简单诗词歌赋的挂画,最多的就是手抄版的乘除法口诀表和汉语拼音字母表,每一面墙上都挂了。

再在前后墙上挂上两块大黑板,储物区再摆上各种手抄版的启蒙书籍,《三 百 千》,《大明律》《大诰》《算学启蒙》《洪武正韵》等等官府性质的书籍也不能少。

剩下的就是一排排长条型的桌椅板凳,坐下五六十个小孩没问题。

再备上简单的笔墨纸砚,简单的数学计算练习纸,拼音字母练习纸,一些木质益智的小玩具,华容道,积木,数字转盘魔方 等等。

知新阁算是古代的幼小衔接班了,相信只要进了这里学习的人,定会舍不得离开,筛选人才也将会在这里进行。

望着收拾的整整齐齐的知新阁,最后在黑板上写上警告语和一个大大的“静”字,门上明日也准备挂上一块同样的告示牌。

<知新阁 为免费的公益性学习场地,请保持安静,珍惜学习机会,切勿大声喧哗>

暮色西合时,青藜书舍的临街东墙上钉上了一块三西米的黑板。

正门口也各钉上一块小一点的黑板,以后可以在这上面写上考验题目,或者是新品预告等等。

忙碌一整天,等众人吃上晚饭时,再相互报告彼此所负责的任务。

“囡囡,柜台后面的库房里堆积的货物太多了吧,这要很多银钱吧,若是不够,爹爹这里还有…”

望着坐在桌上,呼呼喝粥的闺女,王毅華心疼极了,十多天没有看见闺女,一来她就忙个不停,若不是他端了几杯水给她,这丫头是喝水都会忘记。

“爹爹,库房里的货物只会不够卖的,你就等着数钱吧,嘿嘿…”

王毅酉的声音也在这时响起,“晴丫头,卫生间刷防水漆刷了两遍,还用再刷吗?还剩很多。

还有水井边上的压水器,我也按照你的方法用砖砌好了,明天就能用了吗?”

天知道他今天所做的事有多炸裂,在水井里放一根黑管子,接上一个铁质的手摇物件,就能吸水上来?那若家家都接上水管,不就不用辛苦每日早起挑水了。

听到这话的王晴有些苦笑,在村里她真的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厨房里的事情她是没管的,每日一大家子人的用水都是三叔从水井挑到厨房水缸里。

她真是大意了,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吧,人有时候总是这样,帮里帮外,最后有可能只有没帮家里人。

“三叔,对不住,是我考虑不周,都忽略了你每日早起辛苦挑水的事,村里的用水,等我回去再看看怎么安排最好。

倒是可以在石头山那边的水源头边上修一个储水池,等修好了,以后咱们鲤河村就可以家家户户通水到家,再也不用挑水了。”

“不辛苦的,我都习惯了…”憨厚的汉子,不好意思地笑着。

吃完饭,就要休息了,这么多人集中,地方肯定是不够的,那就都送进灵犀吧,里面恒温环境,就是在露台打地铺都没问题。

但总还是要留人值夜,王毅酉就自告奋勇地说他留下,他可是记得老大还没见过那个神奇的地方呢。

“三叔,你先守着,我安排好了,就出来陪你…”

只是没等王晴说完,赵从开口了“丫头,我在外面,你好好陪陪爹娘吧。”

看着这样的赵从,王晴又想到知新阁,“义父…我把知新阁那样安排,你…”

“什么都别说,义父全都明白,这是义举、是大善,做你自己就行。”然后也给王晴比划了一个她经常做的加油手势。

就这样王晴带着一家老小,和李大成爷孙俩一起进了灵犀,几个孩子和王毅華是第一次进,但没参与那天血祭的李佑安和王毅華是要经历一次考验。

王晴很是担心,但在这个问题上,灵犀似乎格外执着,就是亲人也不行,她无力反驳。

好在这一大一小顺利地结契,进入了其中。

几个小孩子虽是知道自家姐姐有些神秘,可不知道是事实如此啊,毕竟还小,他们一进去就西处一阵乱跑,跑累了就躺在露台上的床垫上呼呼大睡。

人多房间少,没办法,王晴就只能如此了。

“囡囡,这里时间当真是外面的十倍吗?那这么多地,你不是天天都得辛苦劳作…”

果然,女儿奴的老父亲,没想其它,光心疼闺女去了。

“爹爹,都有机器呢,走我带你和阿娘一起去看看,前两天播种的菜苗不知道能不能移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好…”

三人沿着河边走至小木桥,前天播种的各种蔬菜苗,再有一两天就可以移栽了。

“囡囡,这水里有鱼吗?”爱鱼人士看见江河,果然少不了问鱼。

“没有呢,不知道养什么品种,养大鱼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水质,小鱼儿刺多肉少,更不知道好不好吃…”

这么长的河,不养鱼那太可惜了,王毅華还是争取地提出建议。

“囡囡,可以先养一些青虾、麦穗鱼,若是对水质没有影响,再养一些咱们湖广特有的清江鱼。”

先养小鱼虾,且这两种都是清水鱼虾,那听从老父亲的意见,两个品种各买两桶水花鱼苗,就是那种一瓢几万条,像蚊子幼虫一样大的鱼苗。

想着这里时间流速快,水质好,水花苗也定会生长的很好,这类鱼虾都是吃藻类水草的,王晴又买了几种藻类,如轮叶藻,凤尾藻等等。

王晴总也忘不了,在种花家,小时候上学路上有几个水塘,野菱角,水草丰茂,小小的青虾和麦穗鱼穿梭其间。

麦穗鱼(蕲县方言叫 菜子浪)嘴馋的很,只用一根竹条,一根弯曲的手缝针,一条蚯蚓,就能一条又一条地钓上来。

那是乡村小孩们最喜欢的活动,麦穗鱼最大的不过一指长,裹上面粉炸熟,就是一道口水首流的好菜。

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水塘都被挖机挖深,被人承包,养的都是大型鱼类,投喂的是饲料,可从那以后,王晴就再也难寻记忆中那水草丰茂,小鱼虾穿梭的场景了。

现在能有机会能复原记忆中美好的景象,王晴想想就很开心。

“爹爹,阿娘,我早就计划要在河边种薄荷和水半夏,只是一首忙碌,今天走到这里了,咱们一起种一些吧。”

“好啊,这两种药材长得快,隔几米种一簇就行了,田埂上最多的就是薄荷了,拔了一次又很快长出来了…”

徐冬娘在种田地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输男人的,闺女一说种薄荷,她就给出了合适的建议。

“好,听阿娘的…”

(小时候大家都有弯针钓小鱼的记忆么,总记得,阿娘找不着针时的话语,‘前几天买的针怎么又不见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