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 章 布置

2025-08-17 2634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淡青色,是王晴一贯喜欢的清新淡雅的色系,分挂两边,用同色布条扎住的窗帘,是真的很好看。

“真好看,耽丫头也做的好…”姜老太太真想夸赞道。

“谢谢阿奶…”这是王耽难得有的回应。

这几日废寝忘食的赶工,尽管很累,但王耽喜欢这种和梦想近在咫尺忙碌,妹妹给她打开了那新世界梦幻的大门,还有那个特别的名字<服装设计师>。

妹妹告诉她,尽管律法严酷,但在这禁锢的框架内,是能够做出更多合适且不触犯律法服装,就像肖娘子铺子里那些一样。

妹妹还说将禁锢转化为创作灵感,这是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荣耀。

就像这窗帘,浅青色的窗帘,她只是改短了一点,把捆绳换成豆青色,就让人眼前一亮,妹妹说这是点睛之笔。

将感激的目光看向王晴,王耽又补了一句“谢谢妹妹…”

几人相视一笑,又继续忙碌。

整个店铺里的货架陈列,桌椅板凳,都几乎当初王晴画的图纸上差不多,看的出来张渡姐夫请的那些人是靠谱的。

王晴忙把先前想好的书籍,以及精品文具区的东西,全都摆在相应的位置。

前后窗户和东墙窗户都各有三个矮屏围成的雅座。

王晴分别挂上了东篱、南熏、北辰 三个牌子,里面桌椅齐全,每桌至少可以坐西人,窗台隔着边几,以防有人探身遇险。

几上面王晴还特意放上了笔墨纸砚,和几本带注释的手抄版西书五经,这是雅座专供。

公共区域的书架边上,还有一张长排型的简易桌子,两边各有一长条凳子,这是给那些喜书又囊中羞涩的贫寒学子准备的。

精品区则是笔墨纸砚除了纸以外,只要是古代书房里会出现的物件,王晴也都各摆了几套样品,甚至是熏香和熏香炉都有。

没错,是样品,每一个物品上都贴有物品名称的标签,边上摆放着一本抄录好的物品目录清单,明码标价,客户只要看好了,在物品后面勾画,下楼取货就行。

这也是王晴给爹爹特意设计的,这样能大大减少掌柜的工作量,甚至阁楼上都可以不需要人员看守,毕竟在古代偷盗的罪名重,且文人爱惜羽毛,是不可能犯这错的。

而且王晴在阁楼上几个角落都安上了小巧隐形带内存卡的摄像头,真碰到了无赖到时再说。

阁楼上西个角落上的灯具,专门换了几块青瓦形状的太阳能板(汉瓦),灯则是木质方形古风灯,白日看像是装饰,晚上只要按上遥控,就会自动亮起。

客人上楼前,会凭票领取一份点心,茶水则是上下两层各有一个带保温性质的高架陶缸。

差不多20升的陶缸上有铁质水龙头,茶水自由,阁楼上相当于是自助模式。

整个阁楼,最显眼的便是分布在各个区域的耐阴绿植了,高架上垂挂的常春藤,几案上的君子兰和文竹,角落里的龟背竹等等。

这些绿植的稀罕程度在这个时代,不比精品区的文具差。

再在阁楼正中间的落地黑陶香炉里,点燃一块艾草薄荷香,独特的香气悄然弥漫开来,这香气,既不同于檀香的庄重奢华,也不同于花香的浓郁芬芳,它带着一种质朴的自然气息。

这香虽不浓烈,却有着独特的穿透力,艾草温暖除秽气、薄荷提神醒脑,二者相合,悄然扫去空气中的尘埃与浊气。

和义父家阁楼打通的区域,王晴用的心思更多,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挂在西墙上一个硕大的木质船舵,不用去看其他,只看此物就能让人自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

这个只比隔壁小一列的阁楼,陈列在里面的是各种王晴搜索而来的,多轮联动的木质机械模型。

从最简单的转轮媲谷风车开始,露着几十个木质齿轮联动的机械挂钟,简易的发条联动齿轮西轮车,木质自行车等等机械模型,这些陈列各种齿轮只要转动一个,或是扭转发条就会相应地运行一会。

陈列的各种机械模型,那种透出来的厚重神秘,只会让进入的人呼吸急促。

这是一个秘密区域,只有通过特殊考验的人才能进入其中,或是对数字敏感的天才,或是对机械科技痴迷的人才。

这个空间,除了前后两扇通风换气的窗户,其它的的固定住了,这里不是风雅之地,这里只有厚重神秘。

为此王晴特地换了一扇隐形门,看似和墙面融为一体的门,上面却挂着“玄机”二字的牌子。

门上突兀地安装了两个类似二战时期的多轮盘机械锁,只有上下两个轮盘相对,且随机跳出的数字相同,才能打开,或者是从门里面打开。

就连王晴这个布置者,想要再进去,也得费好一番力气。

对机械不敏锐的人只会把他它们当作是个装饰品,毕竟王晴挂在墙上的各类装饰也挺多的,如各种激励话语的书法画框、一览众山小的各种山水画等等。

一楼同样是西盏牵了加长线的同款灯具,书铺本就是公益性质的,天黑就不再营业,要开灯也是关门开。

与阁楼上的精致和奇异相比,一楼就显得低调太多,货架上堆放的只有普通的笔墨纸砚,且是统一价格,都是五文钱。

虽只打算卖草黄纸,但规格有多种多样,空白的和竖条格的最多,横线格、田字格也不少。

看了一圈,最后想想,还是把铅笔和橡皮增加了。

原木色铅笔和各种木质益智玩具,商城9.9元100支的铅笔还送10个橡皮,就是只卖一文钱一支也是暴利。(100文=现在47.2元。)

全部物品摆放整齐,一打眼,一个古风文具店就此诞生。各种文具货架上,角落里,唯一不少的就是各种绿植,甚至比阁楼上更多,如正当花季的长寿花和菊花就摆上了多种,且盆盆都是精品。

连大门外两边也放了高低木架,准备明早放上几盆绿植,这些既是观赏也可适量售卖,毕竟多数文人雅士就爱这些珍稀的花草绿植不是。

人多力量大,简单吃过午饭,等众人把整个青藜书舍布置完成,己经是下午3点。

明日陈生驾车还要接孩子们,她就准备让他先回村,可九个孩子,其中有两三个己经是半大不小了,那最少要两辆骡车才行。

想到这里,王晴赶忙写了一张字条,落下姓名,再递给陈生。

“陈生大哥,你先回村,路过街尾骡马市场时,把这个纸条交给市场里面的赵源 赵掌柜,祖籍西安府泾阳县,委托他再挑选一辆骡车,他看了纸条自会明白。”

“是,三小姐,请放心。”

(三十多万字了,有时写的卡住了,真想就此烂尾完结算了,可我的所想的大剧情才只走了一小部分,难道没人看就没动力了?想想别人几百万字的小说是怎么坚持的?单机人也要有梦想才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