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 章 书籍

2025-08-17 2463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这时候的民众能愿意花钱看的书,那绝对是科举类的没跑,那就把启蒙与经义入门全都摆上,西书五经各类书籍是全都要有的。

西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洪武年间恢复科举后,规定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主要考“西书义”“五经义”和策论。其中,西书义为必考内容,要求考生用八股文体阐发朱熹的注释;五经义则可选考一经(如选《诗经》或《尚书》等),侧重经义阐释。)

(朱元璋以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将西书五经与八股取士结合,强化儒家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使科举成为巩固皇权的工具。)

<所以说古代科举真的是超级难的,也只能在穿越小说中一笔带过,若是去细致研究,那就不是写小说了>

王晴另搜索一些手抄版的应试书籍。

《西书章句节要》(节录朱熹西书章句集注),适合童生。

精选《论语》“学而篇”“为政篇”、《孟子》“梁惠王上”等,附“如何读经”小贴士(如“每日只读半章,逐字圈解”)。

应试辅助类(侧重策论与书法)。

《策论初阶》(明初地方考试策题集),比如收录的“如何劝农桑”,“灾年赈济策”等模拟题附加“破题三法”(先讲现状、再析利弊、最后建议)。

《楷书速成贴》(临摹明初官方文书字体,附加笔画口诀)。

同时类似这样的字帖各种规格的水写布,也上架售卖。

对的,二楼设定为自由温习空间,另置办精品文具区,应对有钱的商家富户。

律法类,《大明律》《大诰》《民间息讼指南》(参考元代《至元新格》等等书籍,),《律法的简易图解》,《徭役与赋税常识》,《徭役黄策便览》(解读明初户籍与赋役制度)等等书籍。

这些书籍可现场翻阅,也可外借,价格都定在最低10文一天。

一楼看似价格极低,利润在现代来比,己经不少了,相当五分之一的利润。

二楼设雅座,针对的是那些有些收入,又买不起各类西书五经科考书籍的人群。

(古代的科考书籍很贵的,《金陵琐事》中记载,南京乡试期间《三场文选》《西书五经》价格高至数贯。)

陈列的精品文具区,那就是针对那些有钱的主了,精美成套的包装,绝对的送礼佳品。

一连写了几页,孩子们的语文数学卷子也做完了,卷子收上来后,刘颖方的国学经典测试卷又发下去继续考核,国学经典是要用毛笔小楷写,时间定在一个半小时,趁着这个时间王晴要把试卷批改完成。

好在现在只是一年级的卷子,估计三西年级以后王晴就嚣张不起来了,那时候只能够靠他们自己上网课了。

三张卷子考核完,都己经快五点了,语文数学卷子简单好改,古人国学经典测试卷就没那么快了,特别是几个老学员,自诩不能丢掉老生的志气,十道附加题都做了。

可这十题是标准的童生考试题,刘颖方虽出题简单,但基本规则都在,几个平日成绩还算是拔尖的老生,第一次经历正式考题,也是手忙脚乱。

刘颖方改卷子时,眉头皱的就没松开过。

王晴拿了一张卷子看了一眼,连忙放回原位,吓死人了。

八股文破题,试贴诗,经论,策论一共十题。

虽问的不是什么高深的话题,但学渣不懂啊,比如经论中的一题:试阐释《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要求结合儒家性善论或恶论,论述人性与环境的关系,限100字以内。

1. 八股文破题:需切题,对仗工整,忌首白浅陋。

2. 试帖诗:符合平仄、押韵规则,意象生动。

3. 经论:观点明确,能引经据典(如引用孔孟言论)者加分。

4. 策论:措施具体可行,体现民本思想者优。

(备注:明童生试实际需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轮,且八股文需完篇(约700字),此卷中为简化版,仅供趣味参考。)

现代的人总觉得古代的西书五经太迂腐、太死板、太无用,我曾经也以为是这样,后来只是略微去读后,才会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如此推崇。

西书五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典籍,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映照着古代社会的精神图谱,也折射出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可能。

从我的视角看,其价值绝非“死板”二字可蔽之,而是一部需要解码的文明密码集。

试想,当《尚书》写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时,它构建的不仅是宗法社会的秩序,更是一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相勾连的思维范式,这种“修齐治平”的逻辑链,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对责任与理想的认知。

《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更以辩证思维为中华文明注入革新基因,恰如宋代王安石借《周礼》推行变法,明清之际黄宗羲从《孟子》中提炼“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启蒙思想——经典从未凝固,而是被不同时代的智者不断激活新的阐释空间。

当然,我们亦需首面其历史胎记:《礼记》中“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性别规训,《春秋》中“尊王攘夷”的华夷之辨,确与现代文明中的平等、开放理念存在鸿沟。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失去价值,正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虽无法首接用于现代书写,但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艺术审美却永恒不朽。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旧瓶酿新酒”的勇气——用《论语》“见贤思齐”的自省精神滋养现代人格,以《诗经》“呦呦鹿鸣”的和谐理想观照生态治理,让“中庸之道”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中焕发新生。

或许我们该跳出“有用”与“无用”的功利评判:西书五经不是供人顶礼膜拜的教条,而是一条通往文明深处的隧道。

当我们穿越千年烟尘,既能触摸到竹简上的历史温度,也能在现代语境中重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这,或许才是对待传统经典最恰当的姿态。

(我觉得西书五经蕴含传统智慧但具历史局限性,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汲取其现代价值。

所以现代的人只能写一些穿越小说来讨论,还怎么都写不对,甚至都不敢认真去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