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议防(后悔晚了,大家议议)

2025-08-23 2424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元朔二年,秋,长安宣室殿。

汉武帝捏着渔阳送来的加急军报,竹简上 “右贤王三万铁骑压境” 的墨迹尚未干透,边角己被指尖攥得起皱。

殿内肃立的将领们甲胄鲜明,李广、公孙贺、公孙敖三位刚从龙城之战贬谪中起复的将军位列其中,气氛凝重如将雨的天空。

“韩安国的奏报,你们都看过了。”

汉武帝的声音打破沉寂,目光扫过阶下诸将,说道:

“开春时他力主裁军屯田,说龙城之战后匈奴己远遁,如今渔阳守军不足五千,这便是他所谓的‘边地无虞’?”

刚被启用的李广出列躬身,铠甲上的旧痕仍清晰可见:

“陛下,韩将军也是见河南地初定,才想趁机充实粮草。只是匈奴狡诈,竟弃朔方转攻渔阳,实在出人意表。”

“出人意表不是失防的借口!”

汉武帝将奏报掷在案上,青铜镇纸应声震颤,说道:

“渔阳若失,上谷、右北平危矣。诸将说说,该如何应对?”

公孙贺手持舆图上前:

“陛下,匈奴右贤王攻渔阳,左贤王部却仍在漠南游弋,恐是声东击西。臣请命从代郡出兵,牵制左贤王,使其不得东援渔阳。”

公孙敖立刻附和:

“臣愿随公孙将军同往!代郡驻军虽经龙城之战折损,却仍有战力,可袭扰匈奴侧翼。”

汉武帝沉吟片刻,目光落在舆图上的云中郡:

“你们说得有理,但不止于此。传朕旨意:李息率部从代郡出击,首扑漠南,牵制左贤王主力,使其不得东援渔阳。”

殿内诸将齐齐一怔,没想到陛下竟有如此决断。李广上前一步:

“陛下英明!左贤王若被牵制,右贤王在渔阳便成孤军。只是代郡兵力单薄,李息将军是否需增兵?”

“不必。”

汉武帝摆手,目光转向西侧,说道:

“车骑将军卫青即刻从云中郡出兵,沿黄河西进至高阙,切断匈奴右贤王与王庭的联系。如此东西夹击,匈奴必乱。”

这个部署让众将豁然开朗。公孙贺抚掌道:

“陛下此计高明!李息将军从代郡出击吸引左贤王,卫青将军西进断后路,渔阳守军再坚守待援,匈奴腹背受敌,必不敢久战。”

汉武帝颔首道:

“正是如此。右贤王以为渔阳空虚可欺,朕偏要让他腹背受敌。卫青西进至高阙,既能阻匈奴援军,又可威胁河南地的匈奴部落,使其不敢妄动。”

他看向李广,说道:

“李将军刚从上谷调任,熟悉那边地形,可有建议?”

李广躬身道:

“陛下战略己定,臣只需坚守上谷,配合渔阳防守。只是上谷兵力不足,需从京畿抽调一部兵力补充防务。”

汉武帝沉吟道:

“京畿卫戍不可轻动。程不识需即刻整合京畿兵力,加固西关,以防匈奴游骑袭扰。”

他话锋一转,目光掠过案上的少年军名册,说道:

“长安城中倒有支少年军,由霍去病与赵破奴操练,虽未入编制,却弓马娴熟,正可历练。只是派往何处,朕还需斟酌。”

公孙敖接口道:

“陛下是说那支百人小队?听闻霍去病虽年少,却胆识过人,赵破奴更是勇猛善战。若派往军中历练,将来必成大器。”

“此事容后再议。”

汉武帝取过令箭,说道:

“当务之急是稳定前线。公孙敖拟旨:车骑将军卫青从云中西进至高阙,李息从代郡出击漠南,务必形成钳形攻势。”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继续说道:

“卫青西进需备足粮草,云中郡己备三月军粮,沿途驿道补给也己安排妥当。”

公孙贺上前道:

“陛下,卫青将军西进后,云中防务需加强。苏建将军驻守云中多年,可委以重任。”

“准奏。”

汉武帝拿起另一支令箭,说道:

“公孙贺即刻前往代郡辅佐李息,务必拖住左贤王,不得有误。”

“臣遵旨!”

公孙贺接令时,铠甲上的鳞片微微震颤,显露出激动之情。龙城之战的失利让他蒙羞,此次正是雪耻的机会。

殿外的秋风卷起落叶,拍打在殿门上,如同战鼓催征。

汉武帝望着舆图上两条出击路线,沉声道:

“龙城之战虽胜,却未能重创匈奴主力。此次东西并进,便是要让匈奴知道,我大汉铁骑不仅能守,更能主动出击!”

程不识躬身领命:

“臣即刻部署京畿防务,确保无虞。只是那支少年军,陛下若需调配,臣可即刻传召霍去病与赵破奴入殿听令。”

“不必急在此时。”

汉武帝摆手,目光落在渔阳方向,说道:

“渔阳战事胶着,卫青与李息两路出兵后,或需奇兵接应。霍去病与赵破奴的少年军,或许能派上用场。只是派往卫青军中,还是支援韩安国,朕尚未定夺。”

他指尖轻叩案面,继续说道:

“或许该让他们自己选择,方能尽其所长。”

李广眼中闪过赞许:

“陛下此言有理。少年人锐气正盛,让他们自主选择,更能激发斗志。”

夕阳西下,宣室殿的灯火亮起。

将领们领命退出,甲胄铿锵声渐远,带着出征的决心。

汉武帝独自站在舆图前,指尖在代郡、云中、渔阳三点间划过,勾勒出一张无形的大网。他拿起少年军名册,目光在霍去病与赵破奴的名字上停留片刻,嘴角露出一丝期许。

“右贤王啊右贤王,你以为渔阳是肥肉,却不知己踏入朕的陷阱。”

他轻声自语,龙涎香在空气中弥漫,说道:

“李息东击,卫青西断,渔阳坚守,再加上一支奇兵,这盘棋,朕看你如何应对。”

殿外的铜铃在秋风中轻响,如同为即将出征的将士送行。

夜色渐深,宣室殿的灯火依旧明亮,汉武帝仍在推演战局,偶尔望向少年军名册,似在斟酌那支百人小队的去向。

这场精心布局的战役,即将在大汉的北疆拉开序幕,而关于少年将军的安排,也在悄然酝酿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