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避暑(古代没有空调,再怎么也没我们舒服吧)

2025-08-23 305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元朔二年,盛夏,长安。

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晒得滚烫,连皇城根的老槐树都蔫蔫地垂着叶子,蝉鸣声嘶力竭,仿佛要将这暑气倾泻殆尽。

未央宫的偏殿里,汉武帝推开雕花木窗,望着窗外蒸腾的暑气微微皱眉,案上的竹简被汗水浸得发潮,连最爱的冰镇酸梅汤都驱散不了眉宇间的烦躁。

“传朕旨意,三日后移驾甘泉宫。”

汉武帝放下手中的朱笔,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侍立一旁的内侍连忙躬身应诺,心中早有预料 —— 每年盛夏,陛下都会前往甘泉宫避暑,只是今年的旨意来得格外早,且带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果然,汉武帝接着说道:

“传令卫青,让他即刻入宫,朕有要事相商。另外告知户部与兵部,此次移驾非同寻常,朕意将甘泉宫设为夏季理政之所,需长期布防,不得有失。”

内侍刚退下,卫青己身着铠甲匆匆入宫。连日操练让他皮肤黝黑了不少,铠甲上还沾着校场的尘土,见到汉武帝便躬身行礼:

“臣卫青参见陛下。”

汉武帝指着舆图上的甘泉山笑道:

“卫青来得正好,这长安暑气难当,朕打算移驾甘泉宫办公。那里地势险要,既是避暑胜地,亦是防御要塞,你与赵信一同前往勘察布防,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卫青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舆图上的甘泉山被朱砂重点标注,群山环抱如屏障,泾水支流环绕其间,确实是易守难攻之地。

他心中了然,陛下此举不仅是避暑,更是着眼边防,将甘泉宫打造成兼顾理政与防御的战略要地。

“臣遵旨。”

卫青沉声应道:

“赵信熟悉匈奴战法与山地地形,有他同往定能事半功倍。”

他想起这位匈奴降将虽归汉不久,却在雁门之战中屡献良策,对地形的敏感度远超汉军旧将。

三日后的清晨,长安还未从暑热中苏醒,汉武帝的仪仗己驶出城门。

卫青与赵信骑马紧随其后,两人并辔而行,穿过蒸腾着热气的平原。

赵信身着汉军将领服饰,眉眼间还带着草原民族的深邃,望着远方渐显的山峦,语气中带着赞叹:

“传闻甘泉山盛夏不暑,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远处山峦己有凉意传来。”

卫青点头道:

“此山海拔千五百米,比长安高出许多,温差悬殊。陛下每年五月至此,八月方归,确是避暑良地。只是此处北临匈奴,西接西域,布防需格外谨慎。”

他勒住马缰,指向山麓的隘口。

“那处峡谷是通往甘泉宫的必经之路,需设关卡驻守。”

赵信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峡谷两侧峭壁林立,中间仅容一车通行,确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地。

他眼中闪过锐光:

“匈奴骑兵善袭扰,若从此处突袭,只需少量兵力便可阻断通路。需在两侧山腰设烽火台,谷底埋设拒马,再派弓弩手驻守崖顶。”

两人一路行一路勘察,午时抵达甘泉宫时,果然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清凉。宫殿依山而建,青砖灰瓦掩映在苍翠的松柏之间,山风穿廊而过,带着松涛与溪流的清冽,将长安的暑气涤荡一空。

汉武帝己在正殿歇息,见两人到来,便让他们即刻开始勘察。

卫青与赵信换上轻便的常服,带着舆图和丈量工具沿宫墙而行。

甘泉宫的宫墙依山势蜿蜒,最高处可达三丈,低处借天然岩壁为屏障,节省了不少人力。赵信抚摸着粗糙的墙面,指尖划过石缝中的苔藓:

“墙体虽坚固,但转角处防御薄弱,可增设箭楼,扩大射击范围。”

卫青在舆图上标记出他说的位置:

“你说得极是,此处正对北方草原,若有骑兵来袭,箭楼可提前预警。另外,宫后的甘泉河可引至宫墙内侧,既作水源,亦可当护城河。”

他蹲下身查看地形,河谷地势较低,引水入宫确实可行。

两人沿着山路向上攀登,越往高处风越凉爽,草木也越发繁茂。

赵信忽然驻足,指着西侧的山脊道:

“那道山梁呈弧形,可埋伏骑兵,若遇敌军袭扰,可从侧翼包抄。匈奴人善用此法,我们亦可借鉴。”

他曾作为匈奴将领多次参与山地作战,对这种地形的利用有着天然的敏感。

卫青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山梁确实隐蔽,林木茂密足以藏兵,且坡度平缓适合骑兵冲锋。

他在舆图上画下箭头:

“此处可设暗哨,常驻五百骑兵,既作机动防御,亦可随时支援各处。”

他想起赵信归汉后的种种献策,心中对这位降将多了几分信任。

“你熟悉匈奴战法,说说他们若来犯,会从何处入手?”

赵信沉吟片刻,指向东北方向的开阔地带:

“那里是唯一能容纳大规模骑兵展开的平原,虽距宫门较远,但地势平坦,适合骑兵冲锋。匈奴若举大兵来犯,定会选择此处作为主攻方向。”

他蹲下身画出进攻路线。

“他们会先派游骑试探,再以主力正面冲击,同时分兵袭扰侧翼。”

“那我们便反其道而行。”

卫青在平原边缘画下防御线。

“在开阔地带挖掘壕沟,埋设尖刺,正面以重装步兵列阵,侧翼设轻骑兵埋伏。再在远处山头设烽火台,一旦发现敌军动向,立刻传讯,我们便可从容布防。”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移动,攻防布局渐渐清晰。

夕阳西下时,两人己将甘泉宫周围十里的地形勘察完毕,舆图上密密麻麻标注了箭楼、烽火台、埋伏点和引水路线。

回到宫中时,汉武帝正在偏殿批阅奏折,见他们满身尘土却眼神明亮,便知勘察顺利。

“可有收获?”

汉武帝放下朱笔,接过他们递来的舆图。

卫青躬身道:

“甘泉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仍有几处需加固防御。臣与赵信己拟定布防方案,增设箭楼三座、烽火台五处,引甘泉河入宫作护城河,另在西侧山梁和东北平原设两处机动兵力。”

赵信补充道:

“臣建议在东北平原边缘种植密集的灌木丛,减缓骑兵冲锋速度,同时在暗处设置绊马索。匈奴骑兵虽勇猛,但山地作战非其所长,我们可借地形优势取胜。”

汉武帝仔细看着舆图上的标注,越看越满意,忍不住拍案道:

“你们想得周全!卫青,此事便交由你督办,所需人力物力由户部和兵部全力支持。赵信,你熟悉匈奴战法,可协助卫青完善细节,务必在入秋前完成布防。”

“臣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

晚膳后,卫青与赵信在宫墙外的石阶上小憩。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远处传来溪流的潺潺声,比长安的喧嚣宁静了许多。

赵信望着天边的晚霞,语气中带着感慨:

“臣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为汉家江山设防。但陛下信任,大将军器重,臣定当尽心竭力。”

卫青递给她一壶热茶:

“天下虽分汉匈,但若能保境安民,何处不是家国?甘泉宫既是避暑胜地,更是边防要塞,守住此处,长安便多一分安稳。”

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心中忽然想起长安的霍去病,那孩子此刻或许正在校场练兵,将来这些布防,或许都要由他们这代年轻人来守护。

夜色渐深,星子布满天空,比长安的星空更加明亮。卫青将最终的布防图收好,与赵信约定明日开始动工。

他知道,汉武帝将甘泉宫作为长期办公地,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是为了更接近边境,随时掌控边防动态。而他们今日的勘察,将为这片清凉之地筑起最坚固的屏障。

回到住处时,卫青提笔给长安的霍去病写了封信,嘱咐他好生训练遗孤,勿要懈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