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筑城工程

2025-08-22 204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朔方郡的春风裹着沙砾,刮在夯土的民夫脸上。

苏建站在城郭遗址前,望着扎堆取暖的百姓,眉头拧成疙瘩。

“将军,迁来的三千百姓快断粮了。”

主簿捧着账册,声音发颤。

“带去的粟米只剩五车,连野菜都挖光了。”

百姓们缩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孩子饿得哭,老人咳得首不起腰。

“这鬼地方,种啥死啥,还不如回长安讨饭。”

有人裹着破袄抱怨,引来一片叹息。

霍去病巡营路过,听见抱怨声勒住马。

他翻身下马,走到田埂边,抓起一把土捻碎,沙砾硌得手心发疼。

“土太干,保不住水,得改种法。”

他低声自语,念力感知着土壤的湿度。

他找到苏建时,老将军正对着粮仓发愁。

“去病来得正好。”

苏建揉着眉心。

“再不想办法,民夫都要跑了。”

“我有办法种出粮食。”

霍去病指着城外的荒地。

“让民夫跟我学,种耐旱的作物。”

他列出粟、黍、豌豆三种作物,都是汉代常见却少在朔方种植的品种。

老农夫们起初不信,摇着头说:

“这破地连草都长不好,种啥都白搭。”

霍去病不解释,拿起锄头在田埂开沟,沟深五寸,间距三尺,整整齐齐。

“把种子撒在沟里,盖上碎土,再踩实。”

他示范着垄作的法子,额角冒汗。

“这样能保水,风沙吹不透根。”

几个年轻民夫半信半疑地跟着学,锄头在沙地里划出整齐的线条。

霍去病又带着人挖蓄水池。

他指挥民夫在坡地挖梯形坑,铺上红柳枝防渗,再引山涧水过来。

“水存住了,旱时能浇地,涝时能排洪。”

他用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

半个月后,绿芽从沙地里钻出来。

民夫们蹲在田埂边,看着嫩黄的苗尖,眼里第一次有了光。

“真活了!霍校尉的法子管用!”

老农夫摸着苗尖,手都在抖。

粮食的问题刚缓解,筑城又遇难题。

城墙要用夯土和青砖,每块砖重三十斤,民夫们扛着砖爬脚手架,天天有人累倒。

“这样下去,一年也修不完城墙。”

苏建望着堆成山的青砖,发愁地叹气。

“民夫的肩膀都磨破了, 伤兵越来越多。”

霍去病在工地上转了三天,盯着搬运的民夫看。

他们弯腰扛砖,膝盖打颤,一趟下来汗湿重衣,效率低得可怜。

“得造省力的家伙。”

他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杠杆的图样。

他找来木工坊的老木匠,指着图样说:

“做个木架子,安上转轮和撬棍。”

“这玩意儿能省力?”

老木匠眯着眼,敲着木头琢磨。

“看着像井台上的辘轳,却多了铁轴。”

三天后,第一个木质杠杆器械立在城墙边。

两根粗木柱架起横梁,转轮缠着麻绳,吊钩垂下时,民夫们都围过来看稀奇。

“试试!”

霍去病指挥民夫挂钩青砖。

两人摇转轮,麻绳绷紧,三十斤的青砖轻松离地,顺着滑轨送抵城头。

“好家伙!顶三个壮汉!”

民夫们欢呼起来,眼里闪着光。

霍去病又改进设计,加了滑轮组和脚踏板。

一个器械能同时吊两捆砖,西个民夫操作,抵得上二十人搬运,效率大增。

“再做十个!分在各段城墙!”

苏建拍着霍去病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

器械运转的吱呀声成了筑城工地的新背景音。

民夫们不再弯腰扛砖,而是站在器械旁操作,脸上的疲惫少了,笑声多了。

“霍少爷真是神人,这法子咋想出来的?”

粮食也有了好消息。

垄作的粟米冒出新苗,豌豆荚挂满枝头,蓄水池的水足够灌溉。

老农夫捧着的麦穗,给霍去病作揖:

“小将军救了咱们的命啊!”

霍去病看着田埂上忙碌的百姓,又望向城墙的进度。

夯土的高度每天都在涨,青砖砌的垛口整齐排列,城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念力感知着这片土地的生机,比刚来时充沛了许多。

卫青视察筑城时,站在城头远眺。

朔方城的城墙己高两丈,五原郡的方向也传来捷报,工程进度比预期快了一个月。

“去病,你这两个法子,顶得上千军万马。”

卫青的银须在风中飘动。

“有了粮食和器械,这两座城明年就能完工。”

夕阳下,民夫们收工回家,肩上扛着新收的豌豆,哼着陇西小调。

炊烟在工棚升起,混着泥土的气息,比来时多了烟火气。

霍去病坐在蓄水池边,看着水里的倒影。

念力在体内安稳流动,他知道这些现代知识,正在让这片土地重获新生。

远处的夯歌声传来,节奏越来越明快,像在唱一首希望的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