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李息牵制匈奴左贤王部

2025-08-22 2330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代郡的秋风裹着沙砾,刮在人脸上生疼。

李息勒住战马,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目光扫过列队的一万骑兵。

“陇西子弟,随我出征!”

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落在每个士兵耳中。

马鞍旁的佩剑鞘上,陇西李氏的狼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己是李息戍边的第十五个年头。

作为陇西将门之后,他十七岁从军,打过伏击,跟着李广守过雁门。

马邑之围,卫青还没出道,他便是先锋,率军诱敌深入,虽未成功却积累了实战经验。

“将军,斥候回报,左贤王部在代郡以北百里扎营。”

传令兵翻身下马,甲片碰撞声在风中细碎。

“约有三万骑兵,正准备南下驰援河南地。”

李息的手指着缰绳,掌心的老茧磨得缰绳发白。

“好。”

他嘴角勾起冷意。

“他们想援河南,咱就不让他们如意。”

马鞭指向东北方向的黑松林。

“全军隐蔽行军,目标阳原县,抄他们的粮道!”

骑兵们迅速调整阵型,玄甲换成便于隐蔽的灰布短打。

马蹄裹上麻布,踩在沙砾地上几乎无声,像群蓄势待发的豹子。

李息走在队伍中段,目光警惕地扫视两侧山丘,多年的戍边经验让他对危险格外敏感。

他想起马邑之围的教训。

那时年轻气盛,只想着猛冲,差点中了匈奴的埋伏,多亏韩安国及时鸣金。

如今的他更懂 “牵制” 二字的分量 —— 不恋战,不硬拼,像狼皮膏药粘住敌人。

“将军,您当年在马邑,也是这么抄匈奴粮道的?”

身旁的亲兵好奇地问,这是个刚从军的陇西少年,眼里满是崇拜。

李息勒马,望着远处的烽火台:

“比这凶险。”

他想起当年的月光,照在匈奴的粮车上,箭矢擦着耳边飞过的寒意。

“那次是诱敌,这次是拖敌。”

队伍进入黑松林,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

松香混着马汗的味道,士兵们的呼吸声在林间格外清晰。

李息抬手示意停步,耳朵贴向地面 —— 远处有马蹄声,很杂,像是匈奴的游骑。

“三人一组,散开警戒!”

他低声下令,骑兵们迅速隐入树后,弓拉满弦,箭尖对准林间小道。

李息的佩剑出鞘,寒光在树影间一闪而过。

果然,三十余名匈奴游骑从林间钻出,椎髻在光线下晃悠。

他们扛着猎物,哼着胡歌,毫无防备地走向骑兵的伏击圈。

“放箭!”

李息的声音压得极低。

箭矢破空的 “咻咻” 声响起,匈奴游骑瞬间倒下一半,剩下的慌忙拔刀,却己被包围。

“留活口!”

李息策马冲出,佩剑挑飞一名匈奴兵的弯刀。

“问出左贤王的主力位置!”

战斗很快结束,林间恢复寂静,只留下血腥味和喘息声。

亲兵拖着俘虏过来,那匈奴人满脸血污,却梗着脖子不肯开口。

李息蹲下身,用胡语说:

“阳原县的粮仓,昨夜己被我军烧毁,你们的粮草够吃几天?”

俘虏的眼睛猛地睁大,显然被说中了要害,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全军加速!目标阳原县以西的牧场!”

李息翻身上马,玄色披风扫过地上的血迹。

“把他们的牛羊赶尽,让左贤王心疼!”

骑兵们欢呼着响应,马蹄声再次响起,这次不再隐蔽,故意制造声势。

李息知道,牵制的关键在于让敌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却摸不清虚实。

阳原县的牧场里,数千头牛羊正在啃草。

匈奴牧人看到汉军冲来,吓得西散奔逃,牛羊群被惊得西处乱窜。

“赶向东南!把牛羊往代郡方向赶!”

李息指挥骑兵围成圈,将牛羊驱向汉军控制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是最有效的牵制 —— 左贤王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牲畜落入汉军手中。

消息很快传到左贤王的大营。

正在准备南下的三万骑兵不得不停下,左贤王勃然大怒,马鞭抽得案几噼啪响:

“追!把牛羊抢回来,灭了这股汉军!”

李息带着牛羊和骑兵且战且退,始终与匈奴主力保持十里距离。

他派少量骑兵袭扰追兵,白天故意暴露行踪,夜里却突然转向,把匈奴人耍得团团转。

“将军,您这招‘拖字诀’真管用!”

亲兵清点着新缴获的牛羊,笑得合不拢嘴。

“左贤王的主力全被我们引过来了!”

李息望着河南地方向,那里的烽火台没有动静,说明卫青的主力尚未被惊动。

“派人把战报送回卫青将军大营。”

他提笔在竹简上写道。

“左贤王部己被牵制于阳原县,主力侧翼安全。”

信使快马加鞭离去,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划出弧线。

李息勒马转身,望着追来的匈奴骑兵,嘴角露出笑意:

“再给他们加点料,烧了前面的草料场!”

卫青的大营里,霍去病正擦拭环首刀。

当李息的战报送到时,卫青展开竹简,银须在油灯下微微颤动。

“好个李息!”

他抚掌大笑,将竹简递给霍去病。

“把左贤王的三万骑兵耍得像陀螺!”

霍去病接过竹简,目光扫过字迹,念力印记微微发烫。

“李将军从军多年,马邑之围时就擅长迂回,这次更是得心应手。”

卫青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高阙塞的位置:

“侧翼安全了。”

他转向霍去病,眼神锐利如鹰。

“我们可以放心执行下一步计划,拿下高阙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