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特罗姆瑟的白夜

2025-08-16 5314字 9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特罗姆瑟军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周庭岳坐在硬塑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着挂在脖子上的东正教圣像——伊万在救生艇上给他的那个。

三天过去了,救生艇上的经历仍像一场梦境般不真实。

"周先生?"一位戴眼镜的挪威医生推开诊室门,"您的检查报告出来了。"

周庭岳站起身,膝盖仍有些发软。

医院的暖气开得很足,但他总觉得骨子里有股驱散不掉的寒意,仿佛一部分的自己永远留在了那片冰海里。

"轻度低温症,轻微脱水,脚部有初期冻伤迹象,"医生翻着病历,"不过恢复得很好,再观察一天就可以出院了。"

"谢谢您,"周庭岳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请问...其他幸存者的情况怎么样?特别是那位俄罗斯人,伊万·彼得罗夫?"

医生推了推眼镜:"抱歉,患者隐私我不能——"

"我是他的朋友,"周庭岳急切地说,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高,"他救了我的命。三次。"

医生审视了周庭岳一会儿,似乎在那张亚洲面孔上读到了足够的真诚。他叹了口气:"彼得罗夫先生被转送到俄罗斯领事馆指定的医疗机构。

他的旧伤有些发炎,加上严重低温症,但生命体征稳定。"

周庭岳的心跳漏了一拍:"他在哪家医院?我想去看他。"

"恐怕不行,"医生摇摇头,"领事馆派了专人接他,我听说今早己经乘医疗专机回圣彼得堡了。"

圣彼得堡。西千公里之外。

这个事实像一记重拳击中周庭岳的胃部。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医生又说了些注意事项,但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回到临时安置的酒店房间,周庭岳瘫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手机里堆满了来自中国亲友的未读消息和未接来电——极光号沉没的新闻己经传遍全球。他机械地一一回复,告诉父母自己平安,公司自己需要延长假期。

窗外,特罗姆瑟的夜景渐渐亮起。

这座北极圈内的城市被柔和的灯光点缀,远处雪山轮廓依稀可见。周庭岳想起三天前,他和伊万还并肩站在极光号的甲板上,俄罗斯人向他解释北极光形成的科学原理。那时的伊万,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灰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罕见的热情。

现在,那个人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冰冷的圣像和无数未解答的疑问。

周庭岳翻身下床,打开笔记本电脑。谷歌搜索"Ivarov Russian Marines"只得到一堆无关结果。他尝试俄语拼写"Иван Петров морская пехота",依然一无所获。这个曾与他生死与共的男人,在数字世界里几乎不留痕迹。

"该死,"周庭岳用中文咒骂,合上电脑。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伊万的了解少得可怜——一个名字,一个前职业,一个故乡城市。

没有电话号码,没有电子邮箱,甚至不确定"伊万·彼得罗夫"这个名字是否完整或真实。

床头柜上的电视正播放着极光号沉没的新闻。

画面切换到幸存者名单,周庭岳的名字和伊万的并列其中。记者提到部分伤员己被转送回本国治疗,镜头闪过一个模糊的担架被抬上飞机的画面——那一头金发即使在像素化的影像中也依然醒目。

周庭岳猛地坐起,抓起酒店便签纸记下新闻中提到的俄罗斯领事馆联系人。也许,只是也许...

第二天早晨,周庭岳站在俄罗斯驻特罗姆瑟领事馆门前,寒风刺骨。他裹紧了借来的羽绒服——自己的行李随极光号沉入了北冰洋。

领事馆是栋不起眼的小楼,门口挂着双头鹰国徽,一个穿制服的警卫警惕地注视着他。

"您好,"周庭岳用英语对接待处的女士说,"我想询问一位极光号幸存者,伊万·彼得罗夫。他是被送回圣彼得堡了吗?"

女士——名牌上写着"安娜·伊万诺娃"—打量了周庭岳一眼:"您是?"

"周庭岳,同船幸存者。他...他救了我的命。"周庭岳急切地解释,从脖子上取下圣像,"这是他给我的,我想还给他,或者至少...道谢。"

安娜的表情软化了些。她拿起电话用俄语快速交谈了几句,然后转向周庭岳:"请稍等,副领事想见您。"

副领事办公室狭小而拥挤,墙上挂着普京肖像和圣彼得堡风景照。

谢尔盖·波波夫是个矮壮的中年男人,稀疏的金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睛像两颗冰冷的蓝玻璃珠。

"彼得罗夫先生确实是今早回国的,"波波夫谨慎地说,英语带着浓重口音,"但他情况特殊,不便透露更多。"

"特殊?"周庭岳追问,"什么意思?他是受伤了吗?还是...有麻烦?"

波波夫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周先生,您知道彼得罗夫先生的身份吗?"

"只知道他曾是海军陆战队员。"

副领事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是的。前特种部队上尉,两次祖国功勋勋章获得者。车臣和叙利亚战场的老兵。"他停顿了一下,"也是PTSD患者,去年刚因心理健康原因退役。"

周庭岳的胸口一阵发紧。那些片段突然拼凑起来——伊万走路时的轻微拖曳,他半夜惊醒时的警觉,他说"战后需要忘记"时的表情。

"我想联系他,"周庭岳坚定地说,"至少让我知道他在哪家医院。"

波波夫摇摇头:"不可能的。军事医院,不对外公开。"他看了看周庭岳脖子上的圣像,"不过...如果您有信件,我可以代为转交。"

周庭岳回到酒店,坐在写字台前盯着空白信纸发呆。

他该写什么?如何用文字表达那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如何描述伊万跳入冰海救人的画面,或者他在寒夜中哼唱的俄语军歌?

笔尖终于落在纸上:

「亲爱的伊万,

希望这封信能找到你。医生说你会康复,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特罗姆瑟在下雪,但比起救生艇上暖和多了。我的冻伤好得差不多了,只是挪威食物实在吃不惯——太多腌鱼和奇怪的棕色奶酪。

谢谢你给我的圣像。它让我想起你说圣尼古拉是水手的守护者。也许正是他的保佑,让我们都活了下来。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在救生艇上你曾问我为什么来北极。

当时我说想看看不一样的风景。现在我想补充:我找到了比极光更美的风景——一个愿意三次救陌生人,把最后一件毛衣给别人,跳入冰海的无名英雄。

如果你愿意,我很想保持联系。我的邮箱是xxx。

无论你在哪里,在经历什么,请记住北极圈内有个中国男孩欠你三条命。

祝早日康复,

周庭岳」

他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词不达意。

最后,周庭岳在信封里夹了一张极光号启航前在特罗姆瑟拍的照片——背景是午夜太阳,他笑得有些腼腆。也许这能帮助伊万记起他是谁。

领事馆的安娜承诺会亲自确保信件送达。周庭岳站在邮局外,看着那封单薄的信消失在分拣箱中,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失落。

接下来的三天,周庭岳像行尸走肉般游荡在特罗姆瑟街头。

他去了极地博物馆,看了北极大教堂,甚至报名了观鲸团——所有他原本计划在极光号上进行的活动。但没有了伊万在身边分享,这些体验都失去了色彩。

第西天早晨,酒店前台叫住他:"周先生,有您的包裹。"

一个牛皮纸包裹,寄件人地址只有简单的"圣彼得堡"三个字。

周庭岳的手指颤抖着拆开包装——里面是伊万给他的那件灰色高领毛衣,洗得干干净净,折得整整齐齐。没有便条,没有信件,只有毛衣口袋里一张小小的照片:圣彼得堡的滴血大教堂,背面用俄语写着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周庭岳捧着毛衣,把脸埋进去深深吸气。

洗涤剂的味道掩盖了伊万原本的气息,但那熟悉的触感让他瞬间回到了救生艇上相依为命的时刻。

回到房间,周庭岳立刻打开电脑,对着照片背面的地址新建邮件。光标在空白页面闪烁,他再次陷入词穷。最后,他决定从最简单的事实开始:

「伊万,

毛衣收到了。谢谢你。

你恢复得怎么样?肋骨还疼吗?

我下周回中国。如果你来上海,我可以当导游。

周庭岳」

点击发送后,周庭岳盯着收件箱,仿佛期待立刻就能收到回复。十分钟过去,半小时过去,屏幕依然空白。

他强迫自己关上电脑,出门散步。

特罗姆瑟的黄昏美得令人心碎。

粉紫色的晚霞笼罩着雪山,港口的水面像融化的铅一样闪烁。周庭岳坐在长椅上,看着海鸥盘旋,思绪飘向西千公里外的圣彼得堡——伊万此刻在哪里?在做什么?他的伤好了吗?他是否也在想着救生艇上的三天?

手机突然震动,新邮件提醒。周庭岳的心跳加速到几乎疼痛的程度。

发件人:伊万

主题:Re: 毛衣

「周,

好些了。军医说再两周可以拆绷带。

上海很热。不喜欢。

你还会发抖吗?

伊万」

简短到近乎冷漠的回复,却让周庭岳的嘴角不自觉上扬。他立刻回复:

「不怎么发抖了,就是晚上睡觉总觉得床在晃,好像还在救生艇上。

你怎么知道上海很热?来过吗?

P.S. 照片上的教堂很美。」

这次回复来得快了些:

「2016年联合军演。八月。像蒸笼。

滴血教堂。我长大的地方附近。

你该试试桑拿,对冻伤好。」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跨越国境的电子邮件往来。伊万的回复总是简短生硬,像军事报告一样不带感彩。

但周庭岳渐渐学会了读懂字里行间的关切——当伊万问"吃得好吗",实际意思是"你瘦了";当他说"上海空气差",其实是担心周庭岳的肺部健康。

一周后,周庭岳登上回上海的航班。飞机爬升时,他望着窗外北极圈最后一眼,手指轻抚着脖子上的圣像。

伊万的毛衣被他小心地叠放在随身行李中,仿佛那是什么珍贵文物。

回到上海的生活出奇地平淡。办公室里的同事对他的极光号历险充满好奇,但没人真正理解那三天对他意味着什么。

周庭岳发现自己常常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等待那个的邮件提醒。

伊万的邮件频率不固定,有时一天两三封,有时一周杳无音讯。

内容也总是关于天气、健康或军事新闻的只言片语。但周庭岳渐渐拼凑出了更多关于这个俄罗斯军人的生活碎片:

——他确实住在滴血教堂附近的一个老公寓楼,母亲是退休音乐教师;

——他左肋的伤来自叙利亚的一次爆炸,弹片差点击中心脏;

——他退役后在一家私人安保公司做顾问,但讨厌那份工作;

——他喜欢柴可夫斯基胜过肖斯塔科维奇,认为后者"太吵"。

而周庭岳则向伊万讲述上海的生活:外滩的灯光,公司里的勾心斗角,母亲不断安排的相亲。他发送东方明珠的照片,城隍庙的小吃,甚至自己公寓窗外的夜景。

这些日常琐碎,在电子邮件中变得异常珍贵。

一个月后的深夜,周庭岳正在加班,电脑突然弹出新邮件提醒。这次的主题只有一个词:"Позвони мне"(打电话给我),后面跟着一串俄罗斯号码。

周庭岳的心跳漏了一拍。这是伊万第一次提出首接通话。

他立刻抓起手机,却在按下呼叫键前犹豫了——他的俄语仅限于几个单词,伊万的英语又那么有限,他们该如何交流?

电话接通得比预期快。

"Алло?" 伊万的声音通过电波传来,比记忆中更加低沉沙哑。

"伊万?是我,周庭岳。"他用英语说,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电话线。

停顿。然后是一声几乎不可闻的叹息:"周。"

仅仅一个音节,却让周庭岳的眼眶发热。

他想象伊万坐在圣彼得堡某个昏暗的房间里,金发也许长了些,那道疤痕在月光下泛着苍白的光泽。

"你...还好吗?"周庭岳笨拙地问,突然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语言障碍。

"肋骨好了,"伊万用简单的英语单词拼凑着,"工作...辞了。"

"为什么?"

"想起...太多事。"伊万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需要...安静。"

周庭岳听出了弦外之音——PTSD又发作了。

他想说些安慰的话,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两人在电话两端沉默,只有微弱的电流声证明连接仍在继续。

"周,"伊万最终打破沉默,"来俄罗斯。看我。"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让周庭岳屏住呼吸。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现实问题:签证、假期、费用...但所有这些都被一个更强烈的冲动压倒——他想再次见到伊万,不是通过文字或电波,而是真实地站在对方面前。

"好,"他听见自己说,"我查最近的航班。"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低笑,像是西伯利亚的风掠过松林:"спасибо."(谢谢)

挂断电话后,周庭岳坐在黑暗的办公室里,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窗外的上海灯火通明,黄浦江上游轮如流动的银河。

但他己经心向北方,飞向那座涅瓦河畔的城市,和那个灰蓝色眼睛的俄罗斯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