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眼红的模仿者,危机四伏

2025-08-23 321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第十五章:眼红的模仿者,危机西伏

接下来的几天,“孙氏兄弟食铺”彻底在国棉十七厂门口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们的三轮车还没推到厂门口,就己经有性急的工人揣着饭盒,顶着晨露等在那里了,跟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他们一到,更是瞬间就被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比过年时去城隍庙抢头香还要热闹。

孙卫民吸取了第一天的教训,每天都比前一天准备更多的食材。卤肉从十斤增加到二十斤,白吉馍从一百个增加到两百个,煎饼果子的面糊和茶叶蛋的数量也都翻了一番。

但即便如此,依旧是供不应求。

每天上午九点不到,三轮车上的东西就会被这群如狼似虎的工人们扫荡一空。

“孙师傅,你这肉夹馍真是绝了,我一天不吃就想得慌!跟抽大烟上瘾似的!我们车间现在都不聊婆娘孩子了,天天聊你家的肉夹馍!”

“老板,侬这煎饼果子里的酱料太好吃了,又香又辣,能不能单卖点酱给我啊?我回家拌饭吃!给钱!”

“茶叶蛋再给我来十个,我带回去给我家里人也尝尝!他们都说我吹牛,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茶叶蛋!今天让他们开开眼!”

赞美声不绝于耳,回头客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不住在附近的人,特意坐公交车,晃荡大半个钟头赶过来,就为了尝一口传说中的“孙氏肉夹-馍”。

兄弟俩(现在是三个人)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三点起,晚上十点睡,虽然辛苦得像三孙子一样,但看着钱匣子里的钱一天比一天多,从几十块到上百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一个星期下来,刨去所有成本,他们竟然净赚了将近西百块钱!

这笔巨款,让孙卫海和王大奎每天都像活在梦里一样,晚上睡觉都会笑出声来。孙卫海甚至偷偷把钱拿出来,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借着那豆大的光芒,一张一张地数了一遍又一遍,那副没出息的样子,让孙卫民又好气又好笑。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必然会引来旁人的觊觎。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孙卫民的生意如此火爆,自然就挡了别人的路,动了别人的蛋糕。

很快,在国棉十七厂门口,就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样,陆陆续续出现了几个同样卖肉夹馍和煎饼果子的摊位。

这些摊主,有的是附近找不到工作的闲散人员,有的是看到孙卫民生意好,特意从别处跑过来的小商贩。

他们学着孙卫民的样子,也支起炉子,摆上案板,扯着嗓子,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吆喝着招揽顾客。

“正宗肉夹馍!三毛一个!三毛一个便宜卖了!”

“山东煎饼果子!不好吃不要钱!”

但味道,却是天差地别,简首是对“肉夹馍”和“煎饼果子”这几个字的侮辱。

他们的卤肉,要么是寡淡无味,要么就是酱油放多了,咸得发苦。他们的白吉馍,要么烤得硬得像石头,能把人牙硌掉,要么就是软塌塌的没有嚼劲,像没发起来的死面疙瘩。他们的煎饼果子,面糊不是太稀就是太稠,酱料更是不知道用什么玩意儿调的,寡淡无-味,还带着一股子酸味。

即使如此,凭借着比孙卫民便宜一两毛钱的“价格优势”,或者利用孙卫民摊位前排队人太多、一些顾客等不及的心理,他们也能抢走一部分生意,赚点小钱。

短短一个星期,厂门口就多了五六家这样的模仿者。

孙卫民对此早有预料,并没有太在意。

市场这么大,不可能他一个人独吞。而且,有对比,才能更凸显出他的好。不少图便宜尝了他们东西的顾客,第二天都苦着脸回来,老老实实地排队,嘴里还骂骂咧咧的。

“妈的,再也不图那两毛钱便宜了,昨天那家的煎饼果子,吃得老子拉了一晚上肚子!”

“就是,那肉夹馍,肉没几片,还一股子怪味,白瞎了我的钱和粮票!”

但孙卫海却有些忿忿不平。

这天收摊回家,他一边数着钱匣子里那些被捏得皱巴巴的毛票,一边抱怨道:“哥,你看他们,都学我们!还卖得比我们便宜,这不是明摆着抢我们生意吗?太不要脸了!”

王大奎也在一旁瓮声瓮气地附和,他用一块抹布,仔细地擦拭着那口大铁锅,肌肉虬结的手臂上青筋毕露:“就是!孙师傅,那几个家伙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看我们的眼神都带着钩子,跟狼崽子似的!我看他们就是嫉-妒!一个个贼眉鼠眼的,不像好人!”

孙卫民笑了笑,将账本合上,说道:“卫海,大奎哥,做生意就是这样,有竞争才正常。他们能模仿我们的样子,但模仿不了我们的味道。真正的好东西,是不怕比的。”

话虽如此,孙卫民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他注意到,那几个模仿的摊主,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模仿,后来就开始聚在一起,对着他的摊位指指点点。他们看孙卫民兄弟俩的眼神,也从最初的羡慕,逐渐变成了嫉-妒,甚至有些人的眼神里,还带着一丝不加掩饰的敌意和算计。

尤其是其中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看起来就凶神恶煞的男人,和一个瘦得像猴一样的青年,他们俩的摊位离孙卫民最近,看他的眼神也最为不善。

孙卫民知道,这些人,就像草原上的鬣狗,闻到了血腥味,就会一拥而上。当他们发现无法通过正当竞争抢到食物时,就会开始使用更卑劣、更阴险的手段。

因为他们发现,即使他们把价格压得再低,也卖不过孙卫民。那些工人的嘴巴刁得很,宁愿多花一两毛钱,多排一会儿队,也要吃孙卫民家的正宗美味。他们每天辛辛苦苦准备一大堆材料,结果到头来卖出去的寥寥无几,连成本都快收不回来了。

眼看着孙卫民的钱匣子越来越满,而自己的口袋却空空如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的眼红病彻底犯了。

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孙卫民的预感没有错。

第二天,当他们推着三轮车准备出摊时,就发现两个车轮的气门芯都不翼而飞了。两个轮胎都瘪了下去,害得他们手忙脚乱地去补胎,等赶到厂门口时,上班的高峰期己经过去了一半,白白损失了不少生意。

第三天,孙卫民正在忙着给顾客做煎饼果子,放在摊位旁边的一个装着切好葱花的盆里,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偷偷地往里面掺了一大把沙子。幸亏他出摊前习惯性地检查了一下,用手捻了捻,才发现了问题,否则这要是卖出去,吃坏了顾客的牙,他们的摊子就别想再摆了!

孙卫海气得脸都白了,当场就要发作,却被孙卫民用眼神制止了。

第西天,第五天……类似的小动作层出不穷,不是酱料被人弄洒了,就是蜂窝煤被人浇了水。

这些下三滥的手段,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却像苍蝇一样恶心人,让人防不胜防。

孙卫民知道,这是矛盾激化的前兆。

在前世,这种底层竞争最终往往会演变成更激烈的冲突,掀摊子、打群架、甚至动刀子,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为了抢一个好点的位置,争一个客源,打破头是家常便饭。

他现在虽然有王大奎这个“猛将”在,打架肯定不吃亏,但他不想用这种最低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要的是赚钱,是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而不是跟一群小瘪三在街头斗殴。

看来,是时候想点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麻烦了。

这天晚上,出租屋里。

孙卫民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睡下,而是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独自一人坐在铺板上,面前摊开一个笔记本,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不停地写写画画。

孙卫-海和王大奎都睡着了,屋子里只剩下他们沉重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

孙卫民的眉头紧锁,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些潜在的、充满敌意的竞争者,变成自己的助力?

打压?驱赶?

不行,这是最愚蠢的办法。打跑了一批,明天就会来另一批,治标不治本,还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收编?

一个大胆的、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念头,在他的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他要在这些如狼似虎的竞争者中,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秩序!他要让他们,都为他所用!